第94頁(第1/2 頁)
此後乾隆、嘉慶都沿用了這一做法。
但皇后派去的人在&ldo;正大光明&rdo;匾額的後面找不到立儲密匣。
在經過林清之變、天理教徒攻進皇宮後,嘉慶覺得把立儲密匣放在&ldo;正大光明&rdo;匾後面並不安全,從那以後他就把立儲密匣帶在身邊。
皇后似乎猜到嘉慶很可能把立儲密匣帶在身邊,就讓回來報信的人再返迴避暑山莊去找,但折騰了好久依舊沒找到。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立儲密匣找不到的情況下,皇后必須解決這一難題,於是她下達懿旨:令皇二子繼承皇位。
綿寧是嘉慶第一位皇后孝全皇后喜塔拉氏所生,鈕祜祿氏比綿寧只大六歲。
已經感受到內憂外患的鈕祜祿氏,清醒地意識到從宗社的長治久安需要立一位成熟的有能力的繼承人。
從當年皇二子在宮中同教匪的搏鬥中,她認為自己的判斷同大行皇帝生前的抉擇是一致的。宮裡的女人,只要自己生了兒子,沒有不期望自己的兒子能當上皇帝的,但一個理智的女人總要看看自己的兒子有沒有治國安邦的志向,鈕祜祿氏生的兩個兒字綿愷、綿忻,一個迷戀皮黃,一個陶醉古籍,別說嘉慶看不上,就連她自己也很失望,充其量也就是去管理昇平署、武英殿修書處……皇后鈕祜祿氏的立儲懿旨,絕對是從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出發的,其中毫無任何個人的考慮……隨同嘉慶去避暑山莊的太監終於在大行皇帝的遺物中找到一個不起眼的盒子,開啟一看,正是冊立皇二子綿寧為皇太子的密旨……鈕祜祿氏的心一下子踏實了。
綿寧‐‐即道光皇帝的即位更加名正言順了,而皇后鈕祜祿氏也因嫡母身份被尊為皇太后。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平張格爾
自嘉慶末年以來,大和卓布拉尼敦的孫子張格爾從敖罕潛回南疆,以傳教為掩護糾集部眾,甚至組織人襲擊喀什噶爾周邊地區……到道光二年(1822年)張格爾已經佔據那林河一帶作為反清根據地,招兵買馬。
道光五年(1825年)巴彥巴圖率領清軍前往剿滅,得到風聲的張格爾早已經轉移。
巴彥巴圖在開出四百里後沒有遇到敵兵,竟然抓捕當地百姓,殺良冒功。
巴彥巴圖的暴行激起當地百姓的強烈不滿,張格爾遂乘機殺回。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張格爾已經逼近喀什噶爾,兩個月後喀什噶爾陷落,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也旋即陷落,新疆西部四城全部落入張格爾的手中,西陲局勢急劇惡化……皇太后實在想不明白已經平定了百年的新疆,怎麼一下自就鬧到這步田地?生活在紫禁城中的皇太后既不可能瞭解邊疆地區吏治的敗壞‐‐畢竟是天高皇帝遠,地方官吏肆無忌憚地敲詐勒索激起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而張格爾一類別有用心的宗教上層人物必然要煽動民族情緒,製造動亂乃至分裂……能否收復西四城、能否挫敗張格爾已經成為清王朝能否恢復對南疆進行有效統治、能否維護國家統一的關鍵。
為此道光起用祖父乾隆留下的老臣楊遇春,並派遣將近四萬軍隊開赴南疆,一鼓作氣收復了喀什噶爾,時為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初一,楊遇春乘勝進軍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西四城失而復得。
一直關注西陲形勢的皇太后,不禁鬆了口氣,但美中不足的是釀造事端的張格爾卻逃回了敖罕,如果不把張格爾擒獲,南疆仍不會平…&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