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1/2 頁)
據《中原抗戰‐‐前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一書多處提及,薛嶽、桂永清、宋希濂等人均替龍慕韓求情,懇請蔣介石刀下留人。但是&ldo;蔣介石不允&rdo;。
換個角度看,&ldo;蔣介石不允&rdo;並非不允,乃身不由己也。蔣介石更有自己的難處,他要公開向全國顯示其公正性,就必須嚴懲黃埔親信,為戰場失敗找個說法。政治鬥爭終歸要付出代價,&ldo;兩害相權擇其輕&rdo;,龍慕韓怨不得別人,也非校長對學生有何偏見,相比於薛嶽、桂永清、邱清泉、宋希濂等等軍長總司令來說,他就是那個&ldo;輕&rdo;。
古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千古絕唱,今有蔣介石忍痛誅愛將的難言之隱,兩者雖然朝代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講,龍慕韓有幸替校長排憂解難也是一個不亞於衝鋒陷陣的重大使命。據說領袖在監獄停留片刻隨即匆匆離去,校長和學生均心照不宣,校長親自探視死囚的例子絕無僅有,龍慕韓獲此殊榮即為例外。
後來有一種無從考據的說法在坊間流傳開來,犯人曾有一個請求,即死後入祀忠烈祠。校長未置可否。
6月17日,龍慕韓在武漢公開執行死刑,時年僅四十歲。一代抗戰名將從此灰飛煙滅矣。
第十八章兵臨城下
1
戰馬嘶鳴,炮聲隆隆,土肥原師團轉為大舉進攻。
戰地記者清水巖最後一篇發自該師團的戰地通訊刊登在東京《支那戰地月刊》昭和十三年(1938年)六月號上,記者興奮地寫道:蘭封解圍,敵人朝著開封方向潰敗,第十四師團官兵鬥志昂揚地投入追殲敵人的戰鬥潰敗的敵軍已經毫無鬥志,他們把成噸的彈藥、給養甚至武器大炮丟棄在路上,許多傷員成為我軍俘虜,受到我軍仁慈對待。這種兵敗如山倒的景象再現了昭和十二年(1937年)上海戰役勝利那一幕,當時戰敗的敵軍懾於我強大之軍威,同樣丟棄了大量作戰物資和傷員倉皇逃跑,我軍一舉佔領上海、崑山、江陰、蘇州、無錫,又馬不停蹄地攻進敵人首都南京。
該月刊同時發表記者一首戰地詩,歌頌日本官兵勇猛作戰和乘勝追擊的大好形勢:
櫻花盛開之時軍旗飄揚,
宇都宮勇士揚威在戰場,
神風助我,神風助我,
天照大神光芒萬丈。
事實上第十四師團轉進豫東將近一個月,長途奔襲數百里,抗擊十幾萬敵人大舉進攻,實現華北派遣軍進攻中原的戰略轉折,這也算得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蹟。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攻佔上海和南京的歷史性勝利正在重演,日本軍隊必將乘勝追擊,繼續攻佔鄭州和武漢,直到佔領全中國。
第十四師團因此受到派遣軍特別嘉獎。
總司令來電詢問,第十四師團是否撤回徐州休整,暫不參加進攻?信心百倍的土肥原師團長回答說:勝利來之不易,中原大門已經敞開,儘管第十四師團官兵傷亡很大,但是率先進入開封和鄭州城的願望還是十分強烈。請求總司令同意由本師團官兵把軍旗升起在這兩座城市上空。
總司令破例批准第十四師團的請求。
日本工兵連夜修復被破壞的隴海鐵路,架起臨時橋樑,從徐州方向開來的運兵火車使日軍大大加快了進攻速度。土肥原登上一節生火待發的機車,在他身後,滿載師團官兵的車廂好像一條望不到尾的鋼鐵長龍。師團長豪情滿懷,親自拉響進軍的汽笛,於是,長龍的身軀蠕動起來,慢吞吞向著開封前線爬去。
參謀長呈上兩份密電,都是派遣軍總部發來的。寺內總司令在頭一份電報中宣佈命令,免去第一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職務,將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