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他向俄國頻送秋波,對俄國要求解脫 1856 年巴黎和約加於它的三個枷鎖
(即黑海地區保持中立,封閉兩海峽,多瑙河置於國際監督之下)一再表示 關切,在沙皇的近東擴張政策上推波助瀾,以此把英法注意力引向東方,消 弭德國東西兩面的威脅。
他協調俄奧矛盾,不僅使德國免於在東西的兩個大君主國之間&ldo;選定一 個&rdo;,而且進而能維持柏林‐維也納‐彼得堡宮廷的密切關係,用三皇結盟 這個&ldo;歐洲盾牌&rdo;去防止和對付俄奧或俄法可能結成的同盟。
他格外謹慎地處理對英關係。德國既不去踩英國殖民霸權的老虎尾巴, 又切忌綁在英國的戰車上而不能自已;對俄英關係則不失時機地進行挑唆, 使&ldo;熊和鯨&rdo;交惡。
他慫恿和默許英國在北非滲透,加劇英法矛盾,把爭奪歐陸霸權的兩個 大國敵對關係的弦繃得緊緊的。
他縱橫捭闔,充任&ldo;誠實掮客&rdo;的角色,玩弄&ldo;五球不落&rdo;的把戲,使
作為 19 世紀歐洲外交中心的&ldo;東方問題&rdo;一直處於沸點狀態,而德國則以&ldo;局 外人&rdo;身份超然於上,駕馭局勢。
在確定德意志帝國初期的外交方針上,一些容克、資產階級曾激烈主張, &ldo;為了德國的威望&rdo;,躋身殖民行列。俾斯麥不為狂熱的&ldo;民族感情&rdo;所動, 堅持己見:&ldo;我們不為&l;威望&r;所愚弄&rdo;,&ldo;應該有勇氣放棄迄今為止所流 行的&l;感情政策&r;,而奉行一種&l;現實政策&r;&rdo;。他明確表示,他是受&ldo;現 實的委託&rdo;為德國建立一個國家的。俾斯麥的這個&ldo;現實&rdo;是:
首先,以普魯士為中心統一起來的德國,內部的分離主義傾向十分嚴重, 因而初生的德意志帝國不該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外部,而應放在內部,把這 個鬆散的、不穩定的聯邦逐漸改造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不是追求更多的 殖民地,而是鞏固獲得的東西。
其次,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必然與&ldo;統治著波浪&rdo;的大英帝國為敵。這 首先得有強大的海軍,而在這方面德國是很微弱的。俾斯麥在 1873 年 6 月 2 日給德皇的報告中寫道:堅持不謀取歐洲以外地區的政策,是&ldo;建立在這麼 一種信念上:我們的海軍在戰爭情況下,僅能完成其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務 的一半,如果它同時想保衛在國外的全部佔領地的話;??這種佔領將給德 國帶來的肯定不是強大,而只能是削弱&rdo;,他警告說:如果這時的德國讓殖 民地問題縛住了自己,那&ldo;就會陷入波蘭小貴族的境地,他們雖有黑貂皮大 衣,但是沒有襯衣&rdo;。
再次,巴黎公社失敗後,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一度沉寂,但德國的社會
主義運動卻蓬勃興起,成了國際工人運動的重心。這使俾斯麥敏感到,德國 在這時介入殖民爭奪,會由此引起大國間的戰爭。而&ldo;這場戰爭,不管其成 敗與否,都將在許多國家導致革命。&rdo;推行保守的外交路線也正是為了用它 來對付國內鼎沸的革命情緒。
最後,德意志帝國立足和控制中歐尚未得手。戰敗的法國舉國上下臥薪
嘗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復興;俄國始終不願明確表態支援德對法的新戰爭; 英奧也都不肯坐視一個過於強大的德國的崛起。因此,德意志帝國要在中歐 站穩腳跟並非易事,它的孤立狀態和招來東西兩面夾擊的危機並未徹底解 除。
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