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5 頁)
個大竹籮內發酵。大竹籮周圍要用一些麻布、棉布等捂嚴實。
大麥在竹籮內發酵兩天後,再放入土缸內慢慢發酵。發酵時間依季節的不同而不同。溫暖的春夏季一般需要半個月,寒冷的秋冬季需要一個月。
在發酵期間,還要每天翻動一次,從一個缸倒騰到另一個缸,發得快的和發得慢的相摻合。這期間,要觀察大麥發酵是否正常,發酵正常的大麥手感涼涼的,如果發熱,就說明這缸大麥已經壞了,不能再用。還有一個觀察方法是聞,正常發酵的大麥有一股淡而清香的酸味,發壞了的大麥則是酸臭的。
大麥從煮到發酵的過程,都不能沾油和鹽,否則就會酸壞了。大麥發酵好後,就可以往缸內加水了,再把水濾出來,就是白醋了。
通常一缸麥可以加兩道水,第一道水濾出的是頭道醋,酸味比較濃,第二道濾出的較淡,食用時可以依據各人的口味選擇。
碧華同趙弘殷取了白醋,也沒提獎賞嶽樂天什麼便自回豆腐坊。
嶽樂天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又去同嶽山一起去找王大川結算賬務。
碧華詢問過這黃豆的浸泡時間,夏天要冷水漲發六個小時,冬天十個小時。
一斤幹黃豆要用十斤後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水。泡好之後一斤黃豆可以漲到二斤三兩到二斤四兩左右。
磨碎之後還要用密一點的紗布過濾。這樣做出來的豆腐比較細膩,這個做什麼豆腐都是相通的,沒有搞頭。紗布過濾下來好多豆粕,好年景多就拿來餵了牲畜,如今自己貼了餅子也能飽腹。也有人拿野菜拌了蒸熟了吃,就是碧華吃過的渣豆腐了。碧華特愛吃,特香。
過濾之後的豆漿燒開。
開鍋之後過了會兒一股濃濃的豆香味兒就瀰漫了整間屋子。
第一次嘗試做酸漿豆腐沒有傳說中的酸漿,他們備了白醋。怕把握不好量,碧華一兩白醋兌了半斤清水再拿來點豆漿。
碧華還特地多燒了一會兒,做豆腐的庸工講過,豆香味會濃一點。關火,將鍋挪到另一個冷灶上。加二斤水降兩成溫。用兌過的白醋點制三到五次。
碧華親自上陣慢慢攪動,慢慢的豆花就出來了。這個過程中不能加熱。
從煮豆漿到做豆腐至少兩刻鐘時辰。碧華看著這豆花怎麼感覺像是豆腐腦呢——
豆花凝結的過程中水由濃漿漸漸變清,碧華就不再點了。稍待一會兒讓它充分凝結,重新端回明火灶再加熱讓它稍微開一下。
除了凝固劑不同,其他方面碧華都是用的膏豆腐的方法。
留酸漿——
碧華想了半天,唯一合適做酸漿的東西就是這個時候過濾出來的水。
關火之後將其中的清水拿笊籬隔開豆花用勺子將清水瀝出。
接下來是壓豆腐。
模具板上有很多細密的眼兒用來出水。碧華特地留了些,想著也許這個也可以用來做酸漿。
放好,紗布裹好壓結實。庸工師傅講過使勁兒越大豆腐成型越好,這個趙弘殷親自上場一用內勁三兩下幾乎就沒什麼水再出來了。
拿石頭壓了一會兒碧華才敢開啟沙包倒模。
沒有酸味,只有撲鼻的豆香味,也沒有豆腥味。
這算大功告成了麼?
碧華看著白生生齊整整的豆腐塊,心裡感慨莫名。現代社會她除了做幾道家常菜從來沒做過這麼大工程。
等那些水自然發酵變酸,這個秋季涼爽,要且等幾天。碧華便拿這做出來的兩塊豆腐做了幾道菜,請了村中人吃。
第一道當然是渣豆腐。這渣豆腐他們肯定常吃,但是碧華里邊兒加了雞肉末,香油跟豆油當然少不了野菜。碧華髮動嶽樂天嶽山兩家人弄來野菜、蘿蔔纓子加進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