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裡斷定“家人現在肯定意識到他們做錯了,正在內疚不已”,便偷偷跑回家去檢視。但是家裡沒人談論他,甚至還有陣陣笑聲。父親要帶他的弟弟妹妹去外面吃冰激凌,便去開車。父親發現了他,什麼也沒說,只是用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帶著他一起向車子走去。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離家出走過。而且更加愛自己的家人。在父親老年得了偏癱的時候,也沒有嫌棄父親,而是更加孝敬他。
其次要教育他們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苦衷,不要任性、耍鬧和逆反。父母是孩子的福田。《優婆塞戒經》中提到“報恩福田”,就是指“父母有養育之恩,師長有教誨之恩,若能供養恭敬,非惟報答其恩,抑且自然獲福,是名報恩福田”。要有禮貌,符合人世間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即尊敬長輩、家長而不要頂撞他們,如果覺得自己一時想不通,先在注意禮貌的前提下,慢慢解決。
再有,一定要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溺愛。有的青少年離家出走就是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的。
積極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他們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衡量標準。面對外面世界越來越多的誘惑,也要注意,不能總想擺脫父母與老師的管教,幻想到外面去闖蕩世界。要叫他們意識到嚴格要求是為他們著想的。另外世界很大,他們遇到的不一定都是好心人,而且他們也沒有什麼能力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
另外,一定要注意健全自己的心理,比如平時過分內向、孤僻、不合群性格的人,很容易發生離家出走等反常的舉動,所以要及時發現這些不良性格、習氣並幫助他們努力改正。
最後,父母也要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單純認為孩子就是自己養育的,就壟斷了孩子的一切。要知道這種想法和做法也是不正確的,是一種執著,或者叫做一種“知見”。《大智度論》中有一種“養育知見”:“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養育他人,及計我從生已來,為父母養育,故名養育。”就是說,在養育人的過程中,或者父母執著於認為孩子是自己養育的,而壟斷了孩子的一切行為;或者孩子執著於認為自己是父母所養,所以自己的一切父母都應該負責。這兩種觀點都是不正確的。父母的“養育知見”容易導致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和管教,從而引起孩子的逆反,釀成“愛”的悲劇。而孩子的“養育知見”則容易導致孩子的自私自利,一旦孩子的私利父母沒有滿足,就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痛恨。例如如果家庭條件不好,就會引起孩子對父母的怨恨,而不是對父母的理解。
所以設法使父母與孩子避免“養育知見”,使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真正關愛孩子,使孩子懂事,提高修養,完善人格,理解父母的處境,學會幫助家庭分擔憂愁,這才是解決孩子離家出走問題的關鍵所在。
2007年6月4日於北京
2007年6月23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6、白天不覺,晚上懺悔
16、白天不覺,晚上懺悔
一位朋友問:我常有的經歷是有時白天做的事情,並沒有發現有不對的地方,等晚上睡醒一覺後,突然腦海裡清晰地想起白天的事情做的不好,可能傷害了別人,從而再在內心懺悔,請問老師,這算不算是貓頭鷹心呢?是不是白天的習氣、無明太多,使自己的內心不清醒、靈明造成的呢?謝謝老師的文章,對我的幫助很大。
這應該不算作貓頭鷹心吧。晚上因為休息了一下,特別是使名利的執著也休息了一下,大腦比白天清醒了,所以更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吧。
當然瞭如果我們平時多注意一下修養,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也許更好些,不至於一定要在睡醒一覺後才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印度佛教史》上第四章:“使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