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縣試二(求追讀)(第1/2 頁)
有了好背景。
基本上,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小半。
徐行此刻也慶幸自己是在味經書院入學,而不是在別的小私塾。
僅是大書院的隱形福利,就足以讓一般人羨豔不已了。
小吏又告誡了徐行一些考場戒律,然後轉身離去。
“玄-庚醜。”
考房門樑上釘著一塊三指寬長的小木板,上面寫了考號。
徐行打量了幾眼,頓時明白了考場的分佈規律。
考棚的考房應該按照“天地玄黃”分了幾個大區。他此時所處的大區就是玄字區,同樣一個大區內亦有行列關係。
而行列關係則用天干地支來表示。
他此刻就位於玄字區庚行醜列。
考房逼仄,約莫二尺寬,七尺長,左右都是厚厚的板壁。
裡面陳設簡陋,除了臨門的兩個火盆外,就是一張可拆卸的几案。
將案几橫放,並擺好筆墨紙硯後,徐行又拿起準備好的食籃,從裡面拿出一張烙餅,細細的啃咬了起來。
等他吃了七成飽後,吏員敲門,給他分發試卷和草稿紙。
試卷是縣衙特製,上面有紅線橫值道格,共十餘張,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字。
草稿紙沒什麼特別之處,只不過需要注意在草稿紙上書寫的時候,不能將答案寫在密封線之外,並且字跡除了題目和抬頭字之外,必須都是楷體。
否則,按照零分處置。
用提前打好的竹筒水洗了洗手上的油漬,並擦乾雙手後,徐行開始提筆等待。
少傾,一名書吏舉著牌燈走了過來。
牌燈上寫著第一道題,四書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出自《論語》的學而篇。
是孔子說過的一句話。
大意是: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牢固。行事應當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見到這句話,徐行鬆了一口氣。
幸好不是截答題。
四書題中,截答題最難。
難點在於兩句話都是聖人大義。
而做八股,絕對不能違背聖人之教和朱熹對其的註解。
截答題將兩段意思縫合……,破題既要闡發考題的意思,又不能違背聖人之教……。
但正兒八經的四書題,就絕無此種擔心了。
縣試考的更為基礎一些。
徐行稍稍一想,就想出了破題。
他下筆,寫道:“君子之於學,貴有其質而必盡其道也。”
這個回答,四平八穩,是對考題的一個回答。
君子應該在學習上更看重“質”,和踐行所尊奉的道義。
而“貴質”就是與聖人所言的“重威”相呼應。
不突出,不冒進……。
在味經書院潛修這麼多時日,再加之白色命格【博聞強識】的加持下,他看書一日,勝過常人看書十天。故此,寫出一個適當的破題,於他而言,並非是難事。
接下來。
徐行翻找科舉範文,以聖人口吻闡發破題。
洋洋灑灑數千言。
不過一個時辰左右,就已被徐行寫完。
至於後面的第二道五經題,他擇“春秋”題答之。
五經題總共有五道,分為尚書、易經、詩經、禮記、春秋各一道。考試考生選擇自己的本經回答就可,不必全答。相當於專業課。
第三道是試帖詩。
試帖詩起源於唐朝,最著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