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隨行(第3/4 頁)
出兩府態度,他於是放開手施為起來。
再說花了數月功夫,終於尋出若干合適人選來,以老弱婦孺為最佳。
他將眾人一道聚集,趁著那日中元節,邀了和尚、道士數十人,分為兩攤,選了城中一處寺廟,一處道觀,同時大辦法會。
成百牌位擺在其中,數十人圍著誦經做法,只說為夏州死難者超度,又為而今尚存者祈福,祈求今次朝廷能將人贖回。
如此場面,外頭更圍有重重疊疊家屬,又有數不清看熱鬧閒人,這樣一鬧,儼然逼宮一般,把夏州一攤子麻煩重新擺到臺前,叫人不好再視而不見。
得了皇城司來報,趙弘這一回難得十分鄭重,然則讓人在朝中宗室名單裡頭翻來尋去,卻是實在找不到合適人選。
他本就心煩,一時想到兩府之中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模樣,忍不住惱火起來,向趙明枝抱怨道:“往日他們勸誡我的時候,什麼都是十分要緊,難得今次正經有事,卻無一個挺身而出的,不過出使北朝,又不是叫去賣命打仗,這個推脫有辱斯文,那個說於禮不和,還有說掄才報國,不當用於此處的——都指望這些個,怪不得朝綱敗壞至此,也活該那一個被……”
說到此處,趙弘到底還是閉了嘴。
趙明枝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朝綱如此,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改變的,治國當真那樣容易,從前多少出類拔萃之人,又怎會有朝代興衰?縱使不高興,也要把心放平,抓大放小才好,否則再如何惱火,只會氣著自己,於事也無半點助益。”
又問道:“譬如當下,在你心裡這樁事情最要緊是什麼?是要扭轉朝堂風氣,還是促成使團北上?”
“自然是促成使團北上!”趙弘當即回道。
看他著急模樣,趙明枝心中瞭然。
弟弟前一向日夜忙於自禁軍中選拔人才,聽聞才拔擢了幾名新晉在身旁,本來恨不得永遠不要提起夏州,叫那人早早死在北邊,眼下卻一反常態,急於派遣使團去往北朝,其中必然另有計較。
趙明枝便道:“其實還有一個人選,便是嗣清王一脈。”
她見弟弟一臉茫然,知道宗室人員複雜,自己往日也全不記得,更何況於他,復又解釋道:“嗣清王與太宗皇帝乃是異母兄弟,本來封在平陽,因那嗣清王年逾八十仍目明齒固,他擅長丹青,又善音律,極得太上皇青眼,特地召在京中,欲要效仿養生之道,以圖長壽——後來賊人南下,他同被擄走。”
“可嗣清王北上時候,尚餘孫輩在平陽,由此倖免於難。”
“那長孫正當不惑之年,祖父、父母俱在夏州,必然不敢怠慢,平陽距離北朝也不算遠,想來不會不能適應水土……”
“按著宗法制度,王爵僅止自身,唯有長子封公,孫輩或有蔭庇,也不過一個環衛官而已,只而今情況不同,不如給那孫輩賜個爵位,使其作為正使,多少可封堵朝野口舌。”
趙弘聞言,忙去翻查宗卷,果然那人正在平陽,又是年富力強時候,他心中盤算一回,自覺可行,果然次日拿去前朝商議,兩府聽得是宗室,又有十分拿得出手身份,最要緊不用牽扯在自己身上,個個都同意。
一時人員議定,除卻正經使團,趙明枝又特點了幾人作為隨行,一併北上。
***
以張禮職級,自然不能參與兩府議事。
他才籌辦了中元節兩處大法會,引得朝野間波瀾一片,一面自覺得意,一面又怕今次不能妥當,仍要添柴加火才能成事,正謀劃起後續事宜,便有小吏敲門而入,只說那太常寺卿請他過去。
既然牽頭去做那兩場大法會,張禮便早有了準備,曉得早晚有此一談。
只是大晉以孝治天下,當今皇位承襲自太上皇,太上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