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步步驚心(第1/3 頁)
登聞鼓響,值守官員不敢怠慢,立即升堂查問。
敲鼓者是居住在開封周邊一個名叫韓拱辰的布衣百姓。讓人感到詫異的是他敲登聞鼓不是自己受了什麼冤情,而是為靈州防禦使大人鳴不平的。(王繼恩伐蜀勝利班師回朝後,太宗又任命他為靈州防禦使。)依照韓拱辰的說法,他認為王繼恩平叛李順後立下大功,若論功行賞,封個宰相也不為過,如今卻只是被授予防禦使的職務,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朝廷這種賞賜不但不足以讓天下人信服,還會磨滅有志之士的進取之心。
“妖言惑眾!”太宗看完韓拱辰的上書,勃然大怒,下令將布衣韓拱辰刺配崖州。
傍晚時分,太宗宣壽王入宮覲見。
元侃行過大禮,太宗命賜座。
“如今你已尹京數月,可有什麼心得?”
元侃恭敬回答道:“回稟父皇,自兒臣尹京,政事由楊礪、畢士安輔助,府事由李沆、李至、楊徽之打理,這些老臣秉性亮直、學貫古今,兒臣得他們指教,收益甚多!”
元侃口中的幾個大臣都是近兩年太宗親自考察挑選出來以輔助壽王的;元侃素日裡對他們禮敬有加,此刻提及他們,言外之意也是謹遵父皇聖命。
太宗微微一笑說:“以你皇子之尊,能夠如此禮賢下士、謙讓謹慎,也實屬難得了。朕也聽他們時常上奏說你對政務親力親為、處置妥善,朕心甚慰!”
元侃知道太宗所要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謙讓好學,還有政務歷練,所幸私下做了功課。他接著說:“兒臣以為開封府處天子腳下,實乃京畿重地,最重要的就是安定繁榮。當年父皇尹京,事必躬親,治績斐然,才有瞭如今這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的景象。父皇文治武功,兒臣自忖不及萬分之一,可也不能妄自菲薄,此後自當留心獄訟,裁決輕重,不敢懈怠。”
太宗笑意更深,說:“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如今各個州郡都爭往京都彙集,來朝賀的外邦使節也絡繹不絕,這個詞語倒也貼切。剛才你說到安定繁榮,朕想聽聽你對這四個字的具體理解。”
元侃胸有成竹道:“回父皇,兒臣愚見:這四字貌似相互獨立,卻又互為表裡。安定自不必說,倘若京都城內社會治安都不好,老百姓沒有安生日子過,不能夠安居樂業,那就談不上繁榮發展。兒臣尹京以來,發現這京師內的土豪劣紳常有與吏人勾結違法之舉,一旦本人獲罪,便賄賂吏人,使家僕代為受過。故而兒臣方才所說留心獄訟就是此意。”
太宗點頭道:“維護治安,當然是開封府尹首要職責。繁榮嘛,無非就是百業興旺,夫百業,以商為首,商業發達,市場繁榮,才能刺激生產。”
元侃笑道:“父皇所言,總能夠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太宗斂了笑容,正色道:“政教之設,在得人心而不擾之。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誠信;不擾之無如鎮之以清靜。照此而行,雖猛獸亦可馴良,況於人乎?古人所言:撫我則後(厚),虐我則仇;就是此意。”
元侃心頭一動,父皇突然和他說起為政之要,讓他頗感意外,莫非父皇有意為之?連忙拱手肅立:“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太宗卻突然轉換了話題問:“來和天尊是怎麼一回事兒?”
元侃面不改色說:“開封府推官楊礪說他曾夢見過什麼來和天尊,就是兒臣的模樣,兒臣已告誡屬僚們不許再提及此事,不知道怎麼就傳到了父皇這裡。”
太宗臉色緩和下來說:“朕問過楊礪,他也是這麼說的,楊礪勤儉謹慎,是太祖一朝的開門狀元,由他之口所出,可信度要高些。”
元侃手心裡微微汗出,心下明瞭:父皇果然洞察一切。
太宗又問道:“元僖尹京時,時有大臣上書要冊立皇太子,都被朕駁回,而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