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他就砍下廚師的雙足雙手,讓宮女放在竹籃裡出門扔掉。結果讓趙盾看到了,就要入宮進諫。同行計程車季(即士會,由趙盾自秦國迎回)拉住他說:“你進去後國君萬一不聽的話,就沒人敢開口了。不如讓我先去,不成功你再來。”說明靈公在國中只懼怕趙盾一人,且未必事事聽從。前607年,靈公終於按捺不住,決心拔除這顆眼中釘。他先派刺客鉏麑乘夜去暗殺趙盾。鉏麑潛入趙府,見趙盾早早就穿齊朝服,和衣正坐著打盹,不禁為他忠勤國事的氣度打動,斷定他是國家的希望,不忍下手,而又君命難違,於是在門外觸槐自盡。到了九月,靈公請趙盾喝酒,席間埋伏甲士,被趙盾的車右提彌明發覺,將主人從虎口中挾出。靈公放出“靈獒”,狗高四尺,西戎進口,當是類似今日藏獒的品種,被提彌明一腳踢斃。甲士湧出,寡不敵眾,提彌明戰死。危急之時,突然有一名叫靈輒的甲士反戈,保護趙盾撤退,原來當初他在翳桑捱餓,曾受過趙盾的慷慨救濟。晉靈公不能像對廚師那樣隨心所欲,將趙盾大卸八塊,固然是因為春秋國君要接受“禮”的制約,“刑不上大夫”;但他不敢明正典型,公開討伐,只能採用這些下三濫的手段,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晉國君權的衰落。
趙盾於是選擇逃亡,未出國境又調頭返回都城,因為當月月底,靈公就在遊玩桃園時被趙盾堂弟、襄公女婿趙穿殺死。《左傳》用了“攻靈公於桃園”的筆法,可見是堂堂正正的討伐。趙穿的起事是否得到趙盾的授意,史無明載,但晉靈公與趙氏家族為敵必然自取滅亡,則是不爭的事實。司馬遷就說“趙盾素貴,得民和”,靈公“民不附,故為弒易”。這樣便發生了著名的“董狐筆”事件:史官董狐大書“趙盾弒其君”,在朝堂公佈。趙盾不服,董狐雲:“子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趙盾容忍了這一記載。可能他認為應當尊重史官的職守,卻不曾料想到這種口實竟會對趙氏家族日後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
“亡不越境(越境是不問國事的標誌)”的罪名恐怕是對趙盾的冤枉,不過他確實“返不討賊”,不僅不討,還讓趙穿作為使節去周朝迎回襄公的另一位弟弟公子黑臀繼位,即晉成公。他倒不是故意示威,而是認為既然一名國君死了,又來不及生下兒子,就應該儘早補上空缺,以保持國家的正常運作。這位晉成公起了個“黑臀”的名字,似乎不雅,但《國語》明載,乃是因他出生時該部位有“使有晉國”四個墨字的緣故。他是晉文公最小的兒子,生母是周朝王室的公主。當初趙盾立靈公前沒有把他列為考慮的人選,多數因為他年齡尚小的緣故。
成公繼位元年,即前606年,便釋出了一項奇特的法令:恢復公族大夫制度,並且各卿(執政大夫、上中下三軍中的六卿)的嫡子(正妻所生子,特指其中的法定繼承者)均可得此職爵。原來晉國自獻公時期起,便規定除太子外,國君的其他兒子以及上代國君的血胤都要移居國外,未經召請不得隨便回國,故有“晉國無公族”之說。公族大夫一職,本是掌管公族事務,兼管卿族,至此則巧妙地轉換概念,使卿族也能參加國家的祭祀與推舉活動,大大提高了地位與權力。毫無疑問,這是趙盾的主張。這一法令不僅為後世的歷史學家所矚目,它也竟然成了日後“趙氏孤兒”悲劇的起因。
導讀(6)
趙盾是在晉文公重耳十九年流亡時期出生的,從小生活在狄地。趙衰流亡後回到晉國,娶文公女兒趙姬,生下趙同、趙括、趙嬰齊。趙姬賢惠,堅持讓丈夫把趙盾接回來,並把正妻的位置讓給趙盾的生母叔隗,趙盾這才成為趙氏嫡子,掌握收族之職。這回重設公族大夫,他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趙朔,而是推舉了趙括,讓趙同、趙嬰齊、趙朔只任下一等的“公族餘子”。他作出這種決定,固然是真誠為了報答趙姬之恩,卻也顯示出他對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