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3/4 頁)
這些漏洞,對對方的補給艦隊進行打擊。如此多次戰鬥下來,補給船隻所剩無幾,也是相當正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由於連番戰鬥,艦隊時時處於高度警戒當中,根本就得不到補給的時間,很多軍艦從出渤海灣以來,就沒有得到過補給。
在這方面,中國艦隊則要好得多了。中國艦隊的噸位比不上四國艦隊,所需的補給本來就比較少。而且,中國戰列艦的航程是一萬兩千公里,遠比對方的戰列艦要大得多了。雖然中國艦隊時不時地要進行偷襲,所需燃料遠比四國艦隊要大得多了。可是,許輝中將老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在王劍中將帶著印度洋艦隊北上的時候,順便帶來了一些補給船隻,他們早在進行大規模的追逐戰之初,就已經進行了一些補給,情況要比四國艦隊好得多了。
眼看著情況對四國艦隊越來越不利,沒辦法,一直採取穩妥戰術的基思上將不得不下令所有軍艦撤回渤海灣的天津港,等補給完了之後再來找中國艦隊的麻煩。只是,想得容易,想要做到卻艱難無比。一向採取進攻姿態的四國艦隊突然間有後撤的跡象,海上作戰經驗豐富的許輝中將,立刻就察覺到了基思上將的意圖。
這支艦隊一旦回到天津,結合快要抵達的蒙哥中將的十萬大軍,必然會給快要趕到天津的共和軍造成相當大的麻煩。天津城如果再度失陷的話,整個共和軍的戰鬥計劃就要進行大規模的修改,將對整個戰事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於直接關係到整個戰局的成敗。因此,在徵得了海軍司令員陳凱上將的同意後,許輝中將不顧一切地對四國海軍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這是自進入全鋼結構時代後,海面上所爆發的一場最最激烈、規模最大的海戰,正是這場海戰的爆發,確保了共和軍順利拿下天津,並進而順利結束清庭的統治。這還不算,這場海戰的勝負,對整個世界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正是這場大規模海戰,引發了一場涉及整個星球、把世界各大強國都捲進去的世界大戰。
當然,對於這一些,許輝中將當時可不知道,他發動此戰的目的,完全是為了替北伐軍消除海上的威脅,從而確保推翻滿清大業的順利進行。面對著中國艦隊那近乎瘋狂的進攻,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的四國海軍艦隊被逼節節敗退,並且不得不多次進行短距離高速機動,從而使其的燃料和炮彈更加缺乏。
戰鬥是從十月十三號開始打響的,廣闊的黃海洋麵上,出現了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噸位上處於絕對優勢的四國海軍,卻被中國艦隊趕得四處亂跑,完全改變了之前由四國艦隊追逐中國艦隊的局面。直到十六號晚上,已經把四國艦隊逼到渤海海峽前的中國艦隊,因為燃料和彈藥嚴重缺乏,不得不放棄了繼續進攻的打算。
可以說,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鬥。原本還算龐大的中國艦隊,經過此戰之後,軍艦損失了三分之二左右,人員損失了六千左右,僅剩下“武漢”號、“南昌”號兩艘戰列艦和“濟南”號、“興化”號兩艘巡洋艦還能勉強參加戰鬥。而四國艦隊更慘,原先那浩浩蕩蕩、幾乎可以打敗世界上所有海上強國的聯合艦隊,只有十七艘軍艦能夠跑到渤海海峽處,包括六艘戰列艦和十一艘巡洋艦。也就是說,四天的海上激戰,雙方損失的各型艦隻竟然達到了百艘左右,這樣的損失,在歷次海戰中,可謂是空前絕後的了。
好不容易擺拖了中國艦隊那如影隨形的追逐後,基思上將帶著殘餘的十七艘軍艦,慢慢地進入了渤海灣。連番激戰,現在的四國艦隊,就算把所有的燃料在各軍艦之間平均分配,也已經跑不了多遠了,而且,這還是以最省煤的速度來計算,如果以高速行進的話,連大沽口也到不了。幸好,中國艦隊也沒有了燃料和彈藥,要不然,四國艦隊只能坐等全軍覆沒的結局了。
基思上將明白得很,他得在中國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