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2/4 頁)
令把艦隊駛離對方火炮的攻擊範圍之後,已經派出了小型船隻,把俄羅斯艦隊司令員高爾曉夫上將和日本艦隊司令員松下庫之助中將,以及接替英國艦隊司令員亞歷山大上將的職務、臨時負責指揮英國艦隊的英國海軍少將蒙馬利,都請到自己的旗艦上來了。
直到三位將軍都來到了之後,基思上將這才站了。起來,滿臉沉痛地說道:“各位,今天請你們來,估計是我們四國艦隊最後一次的全體會議了。那些該死的中國人,本來一直在海上跟我們周旋,可是,前幾天卻象發瘋一樣,向我們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進攻,把我們的燃料和炮彈消耗了個精光。現在四國艦隊的處境,你們也相當的清楚,告訴我,你們有什麼想法。”
想起前幾天的那一幕,在座的人不由得從心裡。泛出了一股子寒氣。一段時間來,海上的戰鬥,一直保持著一種均衡,四國艦隊就象一些鋼鐵製成的龐大的刺蝟一樣,渾身長著刺兒,一直以十二三節的速度,不緊不慢地追著中國艦隊,試圖逼他們跟自己來場決戰。
可是,中國人就。是不吃這一套,他們也保持著差不多的速度,一直在四國艦隊前面晃悠著,有時候逮著機會了,就憑著其強大的機動性和雷達探測能力,突然間殺了一個回馬槍,對四國艦隊發動襲擊。兩支艦隊就這樣和氣生財般的在黃海一帶晃悠,雖然雙方都遭到了一定的損失,但總的比起來,四國艦隊的損失要比中國艦隊大得多了。不過,四國艦隊底子厚,本錢多,打到最後,他們都一直保持著對中國艦隊在噸位上的巨大優勢。當然,這也少不了基思上將的功勞。在經歷了幾場戰役後,基思上將對中國艦隊的戰鬥力已經有了深刻的瞭解,再也不敢以他們習慣的做法來對待中國艦隊了。正是由於基思上將的謹慎小心,才讓兩國艦隊一直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海上追逐戰,最風光的時候,四國艦隊曾經一度逼近山東的日照外海域,甚至於對日照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炮擊,摧毀了共和軍的一些登陸設施。只是,共和軍早就已經北上,留守的共和軍也早就預料到了這種情況,所以,並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失。由於害怕中國那一直沒有參戰的轟炸機部隊,四國艦隊不敢再度南下。而中國的許輝海軍中將顯然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一旦戰事不利,他立刻就憑著過人的速度撤退到上海海域,讓四國艦隊束手無策。
本以為,這場戰爭就將這樣打下去,到最後,大夥兒無勝無敗,中國艦隊達到了拖住四國艦隊、保護航線的目的,而四國艦隊也達到了不讓中國艦隊進入渤海灣的最基本的目的。雙方可謂是各取所需,所以,四國艦隊並沒有要求與中國艦隊決戰的意識,中國艦隊也樂得跟對方大打太極拳。
只是,情況在十月十二號左右的時候,突然間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四國艦隊,正在黃海中部與中國艦隊周旋,具體位置是在日照以東約六百公里的洋麵上。由於連番激戰,彈藥和燃料損失嚴重,再加上在歷次的偷襲中,中國艦隊一直注重對對方補給船隻的攻擊,有時候會寧可放棄一次攻擊主力軍艦的機會,也要尋機幹掉四國的補給船隻,使得在十二號前一天,所有的補給船隻都被擊沉,四國艦隊的彈藥和燃料出現了空前的危機。
理論上,四國戰列艦的最大航程是八千公里左右,巡洋艦的更要少上一些。不過,那是在沒有受到攻擊並且以巡航速度行進的時候才能達到的數值。在戰鬥中,由於要進行高速機動,燃料的消耗是相當大的,因此,在大規模的戰鬥中,艦隊都要帶上一定的補給船隻,而且,這些補給船隻還一直是保護的重點。只是,由於補給船隻的速度和機動性都有著一定的侷限性,跟軍艦沒得比,連著如此多天的戰鬥,整個艦隊隊形必然會出現一些漏洞,而這些漏洞一一呈現在中國艦隊的雷達上,中國艦隊可以輕易地利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