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一、曹靜照(第5/6 頁)
擴充套件。此次甘肅勤王之軍在安定縣的譁變,恰與王子順、苗美、苗登霧在甘南一帶的叛亂同時同地發生,這就是雙方互相影響,串聯協作的明證,而王子順還曾勾結蒙古人入邊參與作亂,使得局勢更加複雜化,也更加難以收拾。
這些社會動亂的發生,與崇禎即位之初的裁驛、整軍、蒙古革賞直接相關,這也是崇禎政治上不成熟,對國家治理的渴求太過急切,行事手段簡單粗暴所導致的嚴重後果,而且崇禎即位後的一系列政治、軍事低階操作遠不止此。少年天子,銳意進取,卻缺乏老成謀國的智慧和手段,一意蠻幹,結果就是為社會的崩潰和國家的滅亡打下了濃重的伏筆。
即以蒙古革賞為例,登基尹始,年輕的皇帝便對明朝北部邊疆的諸蒙古部落“盡革其賞”。右翼蒙古土默特、哈剌嗔、永邵、鄂爾多斯等部一貫是所有蒙古部落中最富足的,除了其所佔之地水草豐美外,很大程度在於與明朝的互市獲得鉅額利益,這也是“俺答封貢”以來數十年間明朝北部邊防晏然無事的原因。崇禎帝的作為,使得“諸部譁然”,但崇禎起初對此並不在意,那時的他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夢想裡,並未料到邊夷的動盪會如此激烈地危及大明的生死存亡。
此時此刻,崇禎看著奏報,心中憂思憤滿,一匙燕窩粥挑到嘴邊,半晌也沒入口。他用硃筆在奏疏上題寫了幾行,一方面訓斥梅之煥,一方面也給了幾句慰勉之語,然後繼續看下一份文書。
第六份公文是順天府尹劉宗周上奏的,去年十二月滿掛四萬大軍在永定門全軍覆沒之後,劉宗周就組織人力出城收殮陣亡將士遺體,當時收得屍骸三萬多具,正月初敵軍退去,北京周邊地界逐漸安定,劉宗周將遺體搜尋範圍擴大到城外二十里,在後續找到的將士屍骸中,發現了陽和衛遊擊毛國華、高山衛參將李勝松、守備梁才等中高階軍官的遺體,他給死者家屬發放了喪葬費用,並向朝廷申請對這些家屬予以撫卹。
這份奏疏事實簡單並且有例可循,在處理上無須大費周折,內閣的批紅已經表示同意,崇禎拈起硃筆落下圈點,作為最終的認可。
第七份公文是直隸巡按董羽辰參劾玉田知縣楊初芳,這位七品縣令在己己之變時的表現很窩囊,後金軍還沒到玉田,他就帶著家卷棄城而逃,其行為影響甚為惡劣。那順義知縣趙暉中雖然和生員們一起出城迎降,但好歹保全了一城黎民的性命,這楊初芳自己貪生怕死,置全城軍民於不顧,率先逃竄,以致玉田全縣群龍無首,一片混亂,雖然後金軍並未在玉田投入太多兵力,但縣境受到損失卻很大。
崇禎硃筆批下了“交部議處”四個字,便將文書棄於一邊,繼續往下省閱。
第八份公文是直隸巡撫方大任自我彈劾的奏疏,起因是關於永平的戰勢情報失誤。本月初二,順義縣送歸麻登雲和黑雲龍至京,便向朝廷報告了楊銘對永平守將楊春叛降的預言,孫承宗以六百里加急送信給永平兵備副使鄭國昌,令其小心防範。初四永平失陷後,訊息很快就傳回了京城,但因為當時後金大軍剛剛離畿東進,北京周邊仍有敵軍小股遊騎梭巡,各城之間資訊溝通不暢,方大任雖然也知道永平失陷的訊息,但這位老兄不知又從哪裡聽說永平安然無恙,欣喜之下,飛騎報京以慰上意,沒過兩天他再次從其他渠道證實永平確已失陷,惶愧之下,上疏自請處分。
方大任是安徽桐城人,明萬曆四十四年65歲才考上進士,出任元城知縣,他為官廉明公正,後來又升任監察御史。天啟年間,因反對魏忠賢,被罷官削籍。崇禎元年復官,升都御史,後來又出任直隸巡撫。其人現今已是78歲高齡了,雖說這次出了一點小差錯,但也不算什麼大事,重要的是他這種服事君王誠惶誠恐的態度讓崇禎甚感滿意,崇禎硃筆批下慰勉之言,將奏疏置於一邊。
第九份公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