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母子團聚道盡苦衷 君臣促膝分兵在即(第5/6 頁)
倒行逆施之策,徐令是何居心!”
徐修仁眉頭緊皺,這袁昂說的太過了。
朝廷在四州之地征斂不假,可並未傷到百姓根基,江東的土地極其肥沃,即便秋糧欠收還有夏糧做保障,再說那五十二萬斛糧食也並不都是地方新徵收的調稅,裡面有二十多萬石是朝廷太倉和東宮倉的糧食。
而袁昂不建議繼續征斂,也有他的打算。
雖然北徐對峙不是常態,但平時邊關摩擦時北徐就有三萬餘甲士駐守,為的是防患於未然,畢竟北徐諸城一破,索虜就可以直逼京都建康了,那還得了。
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南國在早年間就多次發動過北伐,意欲將北大門再往北推。可是幾次攻下來,都無甚效果,今天攻下來的城池過些日子就會被索虜重新奪回去,壽陽城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如此來來回回,受傷的是數萬將士,更是北徐和周邊郡縣的百姓,以至於數年間豐產不豐收,糧食、物品都被徵繳補充軍需了,哪裡還有生存的基礎呢!
如今兩軍對峙已有數月之久,征斂也跟著重複了多次,百姓早就沒有餘糧了。
袁昂的意思就是退兵,像之前一樣,退守鍾離一帶,何必為了一城一池而耗費巨大呢!
“宣達啊,你觀之如何?”
皇帝欠身看了看臨川王。
“額......陛下恕罪,臣弟身為揚州刺史,手中握著江東州郡民政,如今商討江東征斂調稅之事,臣弟理應迴避。”
這就對嘍!
人家臨川王選擇不發言了,在一旁聽著就是,徵與不徵,傷的又不是自己,只是自己的腰包癟了一些而已。
“宣達如此,亦是為了大局著想,那你們繼續說吧!”
“陛下。”
七殿下低身拱手。
“分兵之策,乃是蕭辰於北徐州勞軍時提出。”
“臣弟有所耳聞。”
“我近日檢視了北徐州駐防輿圖,我部伍分為三處,若是全軍固守,當然最為穩妥,只不過錢糧接濟困難,如此下去免不了軍心動搖。”
“而分兵之策,將我軍化整為零,各自為戰,可從兩軍交界處甚至到敵軍腹地搜尋補給。”
“如此一來,既能解決糧草軍需,又能伺機騷擾敵軍。況且敵軍固守壽陽,頻頻犯我荊山之地,我軍若無動於衷,時日一久終將氣士全無,倒不如藉此機會,振奮士氣。”
“故而臣弟建議,從揚州南部州郡稍作征斂,補充北徐日常耗費。”
“今秋江夏和南新蔡二郡因試行新政,谷粟已收穫五十萬斛,二郡收成佔郢、江二州超過四成,新政成效顯著,實乃惠民之舉。如此觀之,若於明年在二州全境實施新政,其成果必定豐厚。”
“而南、北兗、南豫州和南徐州之地,界臨前線,有北徐州作為屏障,又為其後方補給來源,故而可試行新政。”
“還望陛下恩准!”
六殿下聽後一愣眼,這個老七,還把手伸到江東來了!
“陛下,新政在二郡雖有成效,但在江東之地......恐不適宜。”
“江東自古富庶,大族貴胄遍佈南北。”
“若輕言革新,定會遭受阻礙,古語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若江東人心盡失,南國必會招來內憂外患,還望陛下......三思!”
皇帝聽後捋了捋鬍鬚。
看吧,剛剛說征斂調稅時老六還說什麼避嫌,在一旁不作聲。
現在一說新政,就竄上來了,真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啊!
“罷了罷了。”
皇帝輕聲說道。
“新政之事暫且不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