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2/3 頁)
3年以後的情況中,拒絕採取彈性的作戰方式。在那時只有自動地暫時放棄已經征服的土地,才能應付危局。二是他不敢放棄次要的戰場和儘量抽調兵力,以應付主要的決戰,儘管不這樣做,即可能引起極大的危險。
希特勒為什麼在軍事領域中不敢冒險,其理由可能分為三點:一、他可能暗自覺察到他自己缺乏應付這些危機的軍事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更不相信他的將領們具有這種能力。二、他也像所有一切的獨裁者一樣,害怕任何的挫敗都足以使其威望發生動搖。事實上,這種態度正足以造成軍事上的錯誤,而更足以喪失其威望。三、希特勒對於權力具有一種貪慾,他不願意放棄任何已經到手的東西。
當我任頓河集團軍群總司令的階段中,我與陸軍參謀長茲勒爾上將(l-n xcitxler) 曾經花了無限的精力來矯正希特勒的錯誤思想,但結果卻還是枉然。
當他面臨著一個即不願意麵對又無法避免的決定時,希特勒就會儘可能拖時間。當我們感到時機迫切,有立即調動兵力以阻止敵人的作戰成功,或制止其擴張行動時,經常會遭遇到這種困難。總參謀部要與希特勒苦爭幾天之久,才能夠從威脅性較低的地區中抽出一點兵力來援救緊急的地點。在大多數的情況中,總是當時機已經太遲了的時候,他才肯給予太少的兵力‐‐最後的結果是花了比原定的數量超過了幾倍的兵力還不能達到原定的目標。為了放棄一個不能守住的位置,例如1943年的頓涅茨地區和1944年的第聶伯河灣,常常要爭論達幾個星期之久。有時為了想抽調一點兵力而放棄不重要的突出地時,結果也是一樣的難免一場爭論。希特勒可能是希望事態最後還是能變得合於他的理想,於是他就可以避免作下他所不願意的決定。因為他不願意他的決定是為了適應敵人的行動。他對於他自己的意志力既然具有無比的信心,所以他不願接受機動性作戰中的任何冒險,例如迂迴的攻勢,其成功是事先無法保證的。他也不願意自動放棄任何東西。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因素對於希特勒的軍事領導方式所具有的影響力量也就日益增強。寸土必爭的頑固防禦也就逐漸變成了一個公式,而終於斷送了這種軍事領導。所以,當德軍在戰爭的初期,憑藉作戰的機動性已經贏得那樣優異的成功之後,希特勒對於在莫斯科前線上所發生的首次危機,所採取的對策卻是史達林的死守任何陣地的觀念。在1941年,這種政策幾乎使俄國一敗塗地,所以當德國人發動其1942年的攻勢時,他們也終於放棄了這種觀念。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