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宋元時期的中國音樂(第1/6 頁)
宋元時期是中國音樂發展的重要階段,以下是這一時期中國音樂的特點、形式及具體手法解析:
特點:
- 音樂重心下移:音樂活動不再侷限於宮廷,市民音樂蓬勃發展,音樂的承載主體由宮廷向民間轉移,音樂形式也從“歌舞大麴為代表的中古伎樂”向“戲曲音樂為代表的近世俗樂”轉變。
- 多種音樂形式並存:說唱音樂迅速發展,戲曲音樂走向成熟,同時傳統的歌舞音樂、器樂等也依然存在並不斷髮展。
- 融合與交流:各民族之間的音樂交流頻繁,促進了音樂的融合與創新。例如,拉絃樂器“馬尾胡琴”等少數民族樂器傳入中原,豐富了樂器種類。
形式:
- 戲曲音樂:
- 雜劇:元雜劇結構通常為一本四折,有時外加一個楔子。表演形式由曲、賓白、科三部分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劇只能由一個角色主唱;表白是語言部分;可是動作表演部分。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作品如《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牆頭馬上》等。
- 南戲:北宋末年產生,起源於浙江溫州,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戲文。它吸收了唐宋大麴和雜劇、說唱的音樂,逐漸發展成重要的戲曲劇種,盛行於杭州及浙江、福建等地。宋代南戲劇本有《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等,元代有“五大傳奇”,即《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琵琶記》。
- 說唱音樂:
- 鼓子詞:一種說唱藝術,以鼓伴奏,反覆演唱同一曲調,或用不同的曲調來演唱。
- 諸宮調:由北宋活動於汴梁勾欄的山西藝人孔三傳創造,是包含有多種宮調的大型說唱音樂,其演出形式有說有唱,以唱為主,多用來演唱長篇故事,伴奏樂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
- 貨郎兒:宋元時廣泛流行的說唱音樂,由賣貨郎的叫聲發展而成。元代藝人將《貨郎兒》曲牌分為兩個部分,在中間加入不同的曲調,從而形成了《貨郎兒》的較高形式《轉調貨郎兒》。
- 藝術歌曲:
- 宋代曲子:曲子在宋代發展繁榮,並且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曲子詞作家和唱詞藝人。在曲子詞的基礎上,還出現了按照一定曲式結構原則連綴而成的套曲形式——唱轉。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是宋代曲子的代表作品。
- 元代散曲:繼承了宋代曲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歌唱形式,是金元時期在北方民間流行起來的新體詩,具有濃厚的市民文化氣息。
具體手法:
- 旋律發展:宋元時期的音樂旋律更加豐富多樣,常常運用跳進、級進、同音反覆等手法來塑造音樂形象,增強音樂的表現力。
- 節奏變化:節奏方面,既有規整的節奏型,也出現了一些較為自由靈活的節奏變化,以適應不同音樂形式和情感表達的需要。例如,說唱音樂中的節奏變化可以更好地配合故事的講述和情節的發展。
- 調式運用: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依然是主要的調式基礎,但也出現了一些六聲、七聲音階的運用,以及各種調式的轉換,使音樂更富有色彩和變化。像南曲常用五聲音階,聲調柔緩婉轉。
- 演唱技巧:在演唱方面,注重發聲、運氣、行腔等技巧,以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不同的音樂形式和流派也有各自獨特的演唱風格和要求,如戲曲中的不同角色行當有不同的演唱特點。
- 樂器演奏:這一時期的樂器演奏技巧不斷提高,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演奏家。在演奏中,除了獨奏外,還注重各種樂器之間的配合與合奏。例如,宮廷中的樂器合奏有細樂、清樂、鼓板等;元代器樂合奏有大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