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秦時期的中國服飾(第1/3 頁)
先秦時期的服飾形式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上衣下裳:這是先秦時期最常見的服飾形式,上身為衣,下身為裳。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腰間則用條帶系束。
- 深衣:深衣是一種新型的連體服飾,它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深衣的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不僅用作常服、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 胡服:胡服的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廣為盛行。胡服的流行,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 冠服制度:周代的冠服制度已經相當完善,不同等級的人在不同場合需要穿著不同的服飾。例如,天子在祭祀時需要穿著冕服,諸侯在朝見天子時需要穿著玄端等。
- 服飾的裝飾:先秦時期的服飾注重灌飾,常常採用刺繡、織錦、彩繪等工藝來裝飾服飾。服飾的裝飾圖案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常常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思想觀念。
先秦時期的服飾形式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審美觀念。這些服飾形式對後世的服飾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冕服制度是一種嚴格且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服飾規範。
一、冕服的組成
1. 冕冠:
- 冕冠是冕服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其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冕板,象徵天圓地方。
- 冕板前後垂掛著一串串玉珠,稱為旒。天子的冕冠通常有十二旒,諸侯根據等級依次遞減。旒的作用一方面是為了遮擋視線,提醒佩戴者不視非、不視邪,保持莊重;另一方面也透過旒的數量體現等級差異。
2. 上衣:
- 多為黑色,稱為玄衣。一般採用交領右衽的款式,即衣領相交,衣襟向右掩。這種款式在當時被認為是文明的象徵,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左衽服飾相區別。
3. 下裳:
- 一般為紅色或黃色,稱為纁裳。裳通常是多幅布拼接而成,形狀類似於圍裙,腰間用寬腰帶系束。
二、適用場合
冕服主要用於重大的祭祀、朝會等場合。在這些場合中,天子、諸侯、卿大夫等不同等級的人都要按照規定穿著相應等級的冕服,以顯示其身份地位和對天地、祖先的敬重。
三、等級區分
1. 天子:天子的冕服最為華麗,十二旒的冕冠,玄衣纁裳,上衣繪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十二種圖案,稱為“十二章紋”;下裳繡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種圖案。這些圖案都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如日、月、星辰象徵天子的光輝照耀四方;山象徵穩重;龍象徵變化等。
2. 諸侯:諸侯的冕服等級低於天子,冕冠的旒數根據其爵位不同而有所減少,一般為九旒或七旒。服飾上的圖案也相對簡化。
3. 卿大夫:卿大夫的冕服等級更低,旒數更少,圖案也更為簡潔。
總之,先秦時期的冕服制度是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的體現,透過服飾的樣式、顏色、圖案和旒數等方面的差異,明確區分了不同等級的身份地位,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禮儀規範。
先秦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中國服飾及相關記載資訊如下:
1. 冕服
- 簡介:冕服是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最貴重的一種禮冠和配套的服飾。它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組成,是等級制度和禮儀的重要體現。
- 相關記載:在眾多先秦古籍中對冕服有提及,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