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白琵鷺(第1/3 頁)
白琵鷺:溼地中的優雅精靈
白琵鷺(學名:ptalea leurodia),是鵜形目䴉科琵鷺屬的大型涉禽,別名琵琶嘴鷺、琵琶鷺。這種鳥類以其獨特的外形和生活習性,成為了溼地生態系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形態特徵
白琵鷺體長70-95厘米,體重1130-1960克。其最顯著的特徵是長而直的喙,上下扁平,前端擴大呈琵琶狀,黑色,端部黃色;腳亦較長,黑色,脛下部裸出。繁殖期的白琵鷺全身羽毛大多為白色,頭後枕部披有淺金色的絲狀冠羽,前額下部具橙黃色頸環,頦和上喉裸露無羽,呈橙黃色。冬羽與夏羽相似,但頭後枕部無羽冠,前頸下部亦無橙黃色頸環。幼鳥全身白色,第一至第四枚初級飛羽具黑褐色端斑,內側飛羽基部綴有灰褐色,多數翅羽具黑色羽軸。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
白琵鷺喜歡叢集活動於多水生動物的湖泊、沼澤、河流、水庫等溼地環境中。它們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岸邊及其淺水處,也見於水淹平原、蘆葦沼澤溼地、沿海沼澤、海岸、河谷沖積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各類生境,很少出現在河底多石頭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溼地。
食性
白琵鷺主要以蝦、蟹、蛙、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蝌蚪、蜥蜴、小魚等小型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覓食時,它們在淺水灘塗處邊走邊左右擺動頭頸,微微張開嘴巴用喙的前端探入水底搜尋,觸到食物立即合嘴捕食。這種獨特的覓食方式,使得白琵鷺能夠在泥濘的水底環境中,輕鬆地捕捉到隱藏在其中的小型生物。
行為特點
白琵鷺生性機警,休息時常排成“一”字形散開在河邊站立不動。它們通常在樹上或蘆葦叢中築巢,雄鳥主要負責採集樹枝和蘆葦等材料,雌鳥主要負責築造。鳥巢舒適又安全,因為剛孵化的雛鳥不能視物,也無法獨立行動,所以成鳥會格外照顧。長大些的雛鳥在親鳥帶領下學習覓食,期間親鳥也會餵食,但頻率逐漸減少,直至幼鳥長大。
白琵鷺常成群活動,偶爾見單隻,性機警畏人,很難接近。常排成稀疏的單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飛行,兩翅鼓動較快,平均每分鐘鼓動186次。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進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結合進行。飛行時兩腳伸向後,頭頸向前伸直。
分佈範圍
白琵鷺分佈於歐亞大陸、非洲。在中國,夏季或許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至東北各省。冬季南遷經中國中部至雲南、東南沿海省份、臺灣及澎湖列島。在歐洲,分佈在荷蘭、西班牙、奧地利、匈牙利和希臘。東亞種群在中國、韓國和日本越冬,其中中國越冬群體數量較多。2016-2020年期間,佔東亞總數975的白琵鷺分佈在中國長江流域的16個關鍵越冬位點,且50以上的個體在鄱陽湖越冬。近年來,隨著白琵鷺種群數量增加,其在長江的越冬分佈範圍更加廣泛。
繁殖情況
白琵鷺在春季繁殖,築巢於樹上,距離地面5米以上。每窩產卵3-4枚,孵化期24-25天。繁殖期自3月末起,直至7月。在繁殖期間,白琵鷺會表現出一些特殊的行為,如雄鳥會透過展示其美麗的羽毛和冠羽,來吸引雌鳥。一旦形成配對,它們會共同築巢、孵化和育雛。
保護現狀
白琵鷺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屬於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我國已在白琵鷺越冬地建設245處自然保護區,27的高度適宜區、13的中度適宜區和8的低度適宜區受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然而,仍然存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