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太原黃巾甲子年年終總結(一)(第1/2 頁)
宴會很簡單,很樸素,卻是一頓大餐。
甲子年,184年正式過去,全新的185年就要來臨。
黃天所屬,太平道下轄,黃巾軍太原分部,第一次年終工作報告,就在晉陽縣衙後堂,這個小小的地方展開了。
從北到南,首先由陽曲縣的何儀報告,“陽曲戶口清查尚未完成,只清查了三分之一,但已經稍有成效,逼迫當地豪強放出了213戶,戶口新增1106人,每戶人均五六人左右,每戶分田在三十畝到五十畝左右。”
田畝分類,按地勢高低分為高田,低田,高田風大容易吹斷苗杆,造成歉收,所以高田不如低田。
按水流溝渠多寡,分為水田,旱田,自然水田優於旱田。
按土壤肥力分類,從高到低分為良田,中田,劣田,荒田。
注意!這裡的荒田不是開荒的荒,而是荒廢的荒。
幷州為邊州,常年遭受鮮卑劫掠,有不少人因為徭役逃難等原因放棄了自己的家產,其中甚至包括了某些原本的世家豪強。
這些田地自然是被其他的世家豪強買走。
雖然如此,世家豪強也有自己的極限,他一口氣吞不下來那麼多,只能是擇優購買。
上等的良田中田,低田,水田,自然是被搶購一空,但那些劣田旱田高田,這些差些的田地卻不會被全部接手。
等第二年或者過些年,他們消化了那些田地,有餘力接手的時候,這些低等的田地已經退化成了荒田,上面長了雜草,有地鼠在裡面打洞,甚至可能長了顆大樹。
注意!土壤肥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會退化的,沒人去耕種,去固肥,肥力就會流失,同樣的,耕種時間長了,肥力也會漲,從劣田變成中田再變成良田。
那句話怎麼來著,只有累壞的牛馬,沒有耕壞的田地。
世家豪強都是聰明人,做時間的韭菜當然不行,他們是割韭菜的人。
所以這些劣田旱田荒田,他們很大方地,不跟普通百姓搶,等他們花費十幾二十年時間把田打理好了,再來收割。
百姓也不傻,去種這樣的劣田旱田荒田。
自己白費功夫,前期的投資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收穫卻少的可憐。與其做賠本買賣,還不如租大戶的良田,哪怕五五分租,起碼有的賺不是!
等賺夠了錢,直接從豪強手裡買良田不是更好?
可惜的是,他們忽略了肥力會漲這個事實,他們越是勤勞,良田的肥力越好,他們賺到的糧米越多,就越富裕,但佃農賺到的那點糧米,卻遠遠趕不上良田價格上漲的速度。
於是荒田更荒,良田更良。
一畝良田的價值越來越高,大戶啥也不用幹,坐在那裡都能漲身價。
佃農的身價越低,越來越不值一畝田。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唯一的好處就是,大家都餓不死,就像一頭驢被一根永遠也吃不到嘴裡的胡蘿蔔吊著,飛速馱著上面的豪強,往前奔跑。
而隨著黃巾軍的入主,太原王氏郭氏等本地的超級世家,超級豪強被一掃而空。
他們名下的良田,全部收歸黃巾軍所有,也就是黃天直屬,太平道的公田。
豪強的私賬自然也成了黃巾軍的公賬,這些田畝資料對官府瞞報,在黃巾軍手裡卻知道的一清二楚。
省了不少清查田畝和戶口的功夫。
這些良田中的良田,被張燕命名為茂田,取茂盛之意。
那些原本的太原本地佃農,全部遣散,將茂田全數劃歸給跟隨黃巾進入太原的冀州百姓。
根據實際情況,每戶分田三十畝到五十畝左右。
同時保證,每戶人家最低能分到十畝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