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城市化就是一種很好的藉助力量。按照社會發展規律,當人均收入超過1 000美金,城市化率在30%~70%時,就是城市快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也有可能做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我們知道,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是工業化,是服務業。就中國國情而言,這兩股力量將在較長時期內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城市化。其結果是什麼呢?是城鎮就業規模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多,城鄉之間的關聯度加強。抓住機遇,順應規律,統籌城鄉,不正是時候嗎?
一劍下青城(3)
不過,城市化畢竟是一把雙刃劍。一些專家、學者包括官員對城市化、工業化有偏見,就因為我們曾經“劍走偏鋒”。可見,僅僅研究“劍器”還不夠,還要研究“劍法”。也就是說,怎樣推進城鄉一體化。
成都的“劍法”,他們自己概括為“六句話”、“三大工程”和“三個集中”,有媒體稱之為“三三見六”。這裡面的文章就多了,只能勾勒一個輪廓。首先,城鄉一體化需要一個空間載體。當前情況下最合適的載體除中心城區外,就是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因此應該以它們為重點。既然是“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那就要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做好規劃,把廣大農村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的範疇,以便統領全域性,依法行政。這就叫“以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但是,如果只有理想藍圖,沒有發展動力,城鄉一體化就會淪為一句空話,因此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要發展產業,就要配置資源。要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就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的作用,併為此建立相應的機制。這是城鄉一體化的樞機所在,因此要“以形成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機制是關鍵,政策是保證。因此必須創新體制,完善政策,這就叫“以政策配套為保障”。最後,城鄉一體化的實質,是提高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在現代化的意義上實現農民身份的轉變。這是目的,也是目標,於是有了最後一句話:“以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為著眼點和落腳點。”
最後這句話其實意味深長。沒有這句話,就無以區別“一體化的城市化”和“非一體化的城市化”,也無以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正如前面所強調的,發展也好,城市化也好,城鄉一體化也好,破解“三農”難題也好,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幸福,是要由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公民的幸福來體現的。公民既包括市民,更包括農民。中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民的幸福,人民的幸福同樣是一句空話。
於是又有了“三大重點工程”,即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和農村發展環境建設。很明顯,這三大工程全部都是針對農村、農民和農業的。“三個集中”也一樣。所謂“三個集中”,即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用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其基本思路,就是要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透過集約經營和轉變身份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惟其如此,才要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才要以規劃為龍頭和基礎,才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才要以形成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才要以政策配套為保障。
如此看來,這一套“劍法”可謂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既有“防身術”,又有“突破口”。開個玩笑,無妨借用成都境內青城山,戲名之曰“青城訣”。
疑問與憂慮(1)
有缺陷的前進仍然是前進,再完美的停滯也是後退
成都靠著“六句話”、“三大工程”和“三個集中”這套“劍法”,一路舞將過去,雖非所向披靡,也是初見成效。不過實話實說,我可是自始至終也沒弄明白他們的“劍”是怎麼“舞”的。畢竟,我不是“武林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