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第3/4 頁)
總產值就追上了戰前水平(重工業達到1940年產值118)。
但是農業由於經濟發展的順序是“重、輕、農”以及法西斯德軍帶來巨大破壞的後遺症等原因,到1950年也依然只有85的戰前總產值。
戰爭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大量的男丁損失讓女性所佔的人口比例提高了。
戰爭期間在毛熊紅軍中服役的女性軍人約100多萬(戰時毛熊女性軍人簡介見附錄),而構成毛熊紅軍的主體是約3300多萬的男性軍人。
這說明將近35的男性人口在軍隊中服役,也意味著蘇軍在戰爭中的2900多萬人傷亡主要是由男性承擔。
有統計顯示,在當時50歲前被打死或者因傷致死的人中,男性約是女性的三倍多。
最終,到了1950年的男性人口占總人口的439,小於1940年的479。
反觀德國呢,在二站期間德軍在冊官兵數量高達1700萬人,傷亡數字也突破了1000萬人,那麼其中有多少是戰場上陣亡的呢?
傷亡準確數字歷來都是參戰各國統計工作的難點,所謂戰死應該包括陣亡、戰傷死、戰病死和失蹤,另外還有其他傷亡歸類,比如被俘後死亡等等。
根據戰後統計,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站中共死亡457萬人,但真正意義的“戰死“數字是320餘萬人,死亡數量中戰死者約佔70。
其它死亡方式約有130餘萬,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被俘的人,戰後生存者僅有5000。
德國的軍隊構成非常複雜,它至少可以分為七個兵源方式:
1,希大爺上臺但未開始擴張時期的德國人,時間節點應該為1936年底;
2,被德國吞併的奧地利人;3,東歐地區的日爾曼人,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波蘭和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裡的日爾曼人;
4,被德國奪回來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日爾曼人。
這四個部分是納粹國防軍的主要兵源構成,佔1000多萬軍隊中的絕大部分。
而武裝黨衛軍除日爾曼人外,還包括其它三個部分,5、毛熊和波蘭戰俘;6、西歐和北歐志願兵;7、其它大洲的志願兵(主要是亞洲和美洲),其中毛熊和波蘭戰俘組成的偽軍死亡不計在內,第6和第7部分的死亡人數只有多人。
,!
所有的官兵死亡人數中,在蘇德戰場死亡數量最大,達到380萬人,佔比83;其次是1940年法國戰役和1944年以後的西歐戰場,死亡大約50多萬人,佔比11,由此可見,毛熊的衛國戰爭確實是第二次世界大站歐洲的主戰場。
在其它戰場上死亡總數約27萬餘人,佔比6,包括1943年以後的義大利戰場死亡15萬人;巴爾幹半島各國死亡人(南斯拉夫搞掉的最多,然後是希臘軍隊和英軍);1939年波蘭戰役死亡人,北非戰場死亡人,其他死亡則發生在一些佔領地區的抵抗活動中。
這僅僅是死亡和戰死人數,不包括戰傷和致殘,否則數字要突破1000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德國,與一戰時期的失敗有本質不同,德國1918年的終戰只是帝制崩潰,德皇跑路,總參謀部取消,但支撐這個國家的所有傳統機構都保留了下來,尤其是地方政權依然存在,還算是一個有政府有組織的國家。
然而二戰過後,由於德國高層紛紛自殺或被捕,1000多萬軍人的傷亡和幾百萬成為俘虜,以及被宣佈為非法,整個第三帝國和任何一級政權已經不復存在。
整個德國被美蘇英法的佔領軍所統治,德國本土具備勞動能力的男子數量幾乎為零,幾千萬居民當中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弱病殘,他們必須依靠佔領軍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