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面對同行心糾結(第1/3 頁)
在叢林中看著山谷中盜獵隊的帳篷,李一帆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
曾經是東北林海中,跟著鄂倫春獵人民族,一起專業打獵謀生的獵人,對於這些自己曾經的同行,李一帆內心裡,充滿著難以形容的情緒和情感糾葛。
打獵和盜獵,都是人類為了賺錢和更好的生活生存,而採取的行為方式。但是,卻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行為,應區別看待。
打獵是在合法的前提下,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人類活動。在一些地區,經過相關部門的嚴格審批,獵人持有合法的狩獵證,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地點,使用規定的工具和方法進行打獵,其目的主要是控制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維護生態平衡,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傳統的生活方式或戶外活動。比如在某些草原地區,適當狩獵野兔等繁殖過快的動物,能避免其過度啃食植被,保護草原生態。
合法打獵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這包括規定打獵的區域,像設立專門的狩獵場或者劃定允許打獵的自然區域範圍;規定打獵的時間,通常會避開動物的繁殖期和幼崽成長期,例如在春季動物繁殖時禁止打獵;規定可獵捕的動物種類,將珍稀瀕危動物排除在外,只允許獵捕一些數量相對較多、繁殖能力較強的物種;還規定獵捕的數量限額,防止過度獵殺。東北鄂倫春獵人,打獵不打懷孕的母獸,甚至春天三月,不捕魚不打獵的習俗,都是深山傳統獵人民族的生存禁忌。
盜獵是指違反法律規定,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獵捕野生動物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極其惡劣的,會對野生動物種群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盜獵者往往為了獲取高額利潤,會不加選擇地獵殺珍稀瀕危動物。以犀牛為例,盜獵者為了獲取犀牛角,會殘忍地獵殺犀牛。犀牛角在一些非法市場上價格極高,這使得盜獵行為屢禁不止。由於犀牛繁殖速度較慢,長期的盜獵使得犀牛數量急劇下降,現在世界上多個犀牛亞種,已經瀕臨滅絕。犀牛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其獨特的作用,如它們在覓食過程中可以促進植被的更新等,其滅絕會導致生態鏈的斷裂。
許多珍稀物種因盜獵而瀕臨滅絕,同時,盜獵還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盜獵會破壞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例如,在一個草原完整生態系統中,如果大量盜獵食肉動物如狼,會導致食草動物如野兔數量失控。野兔數量過多會過度啃食植被,進而影響土壤結構和水分保持,還可能引發其他動物棲息地的改變,對整個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造成嚴重破壞。
盜獵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它違反了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破壞了社會的法治秩序。盜獵團伙往往涉及跨國犯罪,他們有組織地進行非法狩獵、運輸和銷售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形成了黑色產業鏈。
這種犯罪行為不僅損害了國家的生態資源,還可能引發其他犯罪問題,如走私、洗錢等其他犯罪行為。
此外,盜獵行為也違反了道德和倫理原則,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和對自然的掠奪,損害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比如在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上,象牙很早就成為了廣泛流通的商品之一,有著濃筆重彩的傳統藝術傳承,是有著深厚獨特風格的藝術瑰寶。
象牙是一種白色硬質物體。主要成分為牙本質,和骨頭的成分幾乎相似。
狹義地說象牙是雄性的亞洲象、非洲象、猛獁象的獠牙,廣義地也可以指河馬、野豬、海象、鯨等動物的獠牙或牙齒。
《詩經·魯頌·泮水》:“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左傳》中有: “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說明在我國周朝時期,就已經有象牙雕刻的行業。
《周禮·太宰》記載,周朝的手工業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