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終(第1/4 頁)
《山海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尚書大傳》也有記載:“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武王因其朝問洪範。”據聞:商朝社稷為墟後,商紂王帝辛的叔父箕子趁亂逃往了箕山,武王滅商建周後,就求賢若渴的遍尋天下能人,他聽說箕子曾與微子、比干齊名,於是武王找到了箕子,並懇切請教治國的道理,箕子有感於周武王的虛心求教,於是將夏禹傳下的《洪範九疇》陳述給了周武王。武王想請箕子出山幫助他治理國事,但是箕子卻不願作周的順民,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召集了封地內五千名不願臣服於周朝的殷商遺民,匆匆離開箕山向中原東方遷徙,他們一路顛沛流離最終到達了朝鮮半島北部,並在此定居,建立箕氏侯國,又稱箕子朝鮮。
漢高祖劉邦時,漢燕王盧綰叛亂失敗,其部下燕人衛滿就帶領殘部逃到了朝鮮,他們一行人到了朝鮮後就得到朝鮮王箕準的禮遇,箕準拜衛滿為博士,並賜給他朝鮮西部方圓百里的地方,然而衛滿是個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為依託,不斷的召集齊國和燕國等地的流民,並漸漸聚攏了一批亡命之徒,最後羽翼豐滿的衛滿推翻了箕子朝鮮的箕準,並奪取了箕子朝鮮的首都王險城,建國後自稱朝鮮王。而當時中原正值漢惠帝時期,天下也才初定正需要休養生息,大漢周邊又有匈奴等勢力虎視眈眈,遼東太守經漢廷批准後,就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衛滿為漢朝藩屬外臣,為漢朝保衛塞外,不使漢朝邊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領朝見漢朝天子,以及各國與漢朝通商,衛滿也不許從中阻擾。作為回報,漢朝則答應給予衛滿以兵力和物資上的支援。
到漢武帝在位時,隨著衛氏勢力的日益雄厚,衛滿的孫子朝鮮王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漢朝通商朝貢,而且還阻礙鄰近真番等小國與漢朝通商朝貢。元封二年,右渠王發兵突襲遼東,並殺死了遼東郡東部都尉涉何;這年秋天,武帝派遣楊僕和荀彘率軍五萬攻取衛滿朝鮮,由於王險城長期被漢軍包圍,在抵抗漢軍的問題上,衛朝內部發生了意見分歧,朝鮮王右渠拒不投降,最後被主和的臣屬殺害,朝鮮的都城王險城也被漢軍攻克,衛滿朝鮮遂告滅亡。漢朝在其故地上設定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是為漢四郡。
到了前漢末期至新莽時期,生活在中原東北地區的扶余人建立了扶餘國,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就逃離了扶餘國並在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建立了高句麗。後來王莽篡漢,新朝國內更是一片混亂,中原的朝廷再也無力管理朝鮮半島地區,於是高句麗就漸漸把勢力伸進了朝鮮半島北部。而在朝鮮半島的南部,那裡有著眾多土著部落,他們聯合在一起成立了諸多國家並約定共同抵抗高句麗的入侵。新朝王莽曾貶高句麗王為下句麗侯,光武帝劉秀即位後,高句麗遣使朝貢,劉秀恢復了他們原來的王號,於是高句麗的大武神王決定避開與中原王朝的直接衝突,跨過鴨綠江轉而進入朝鮮半島。
此時,劉叔騎著食鐵獸穿過高句麗一路就來到了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馬韓國地界,劉叔之所以到這裡是因為他在三仙島書館中看到有書記載:“當年秦始皇曾送徐福和韓終等人入海求仙,但是他們卻最終沒有回到中土,原來徐福入了倭地後自立為王,而韓終則去了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馬韓部落聯盟。”劉叔在地圖上看到馬韓的位置十分靠近倭國,並且馬韓和倭國之間經常有海上貿易往來,所以劉叔認為要想去倭國消滅徐福,就必須先解決了這個後顧之憂。進入馬韓地界後,劉叔就開始仔細打聽起馬韓之地的各種傳聞和市井訊息,經過一段時日的秘密打探,劉叔總算打聽到了韓終之墓的一些小道訊息,他立刻就驅身趕到了韓終墓的位置,這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