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三仙島(第1/3 頁)
雲龍山上劉叔魂魄合二為一後,他收回了法陣,又試了試各種法術,然後就準備繼續呆在山中悟道。他當年在位的數十年裡,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洛陽的皇家藏書數量竟然比前朝還要多了不少,劉叔對這些書已經是記在心中,如今他正在正在消化這些書籍典故。這些時日以來他經常會發現雖然藏書好似多了不少,但是其內容很多都是大同小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之乎者也的儒家著書,讀的多了也就沒有了興趣,也提高不了自己的道心,所以劉叔會根據書的年代把一些先秦的書先拿出來參悟。
山中無日月,寒暑不知年。這些年來老書是參悟的差不多了,於是劉叔又開始拾起那些之乎者也讀了起來,但是讀著讀著他覺得這些書裡的話要麼是重複的,要麼就是有些自相矛盾,比如“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又比如“冤冤相報何時了”和“此仇不報枉為人”,劉叔想了良久都沒有參悟通透。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於是劉叔就下山拜訪了附近的名士又詢問了附近各縣的老人,最後總算是明白了一些這其中的奧妙,你想想全天下的百姓有幾個是識字的,所以這些之乎者其中也有些話是說給不識字的人聽,而有些話又是專門說給識字的人聽。比如第一句就是對不識字的百姓說令為玉碎不為瓦全,沒有國又哪有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然後對識字的人說良禽擇木而棲,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再比如第二句對不識字的人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退一步海闊天空然後對識字的人說此仇不報非君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這幾日劉叔的書已然是讀的差不多了,然後突然想起東嶽大帝所說借壽一事,於是劉叔就帶著食鐵獸去了一趟孔府,本來劉叔是想先去碭郡單父縣看一看的,但是最後還是忍住了。此時的孔府正是劉秀封的褒成侯孔志做了孔家之主,劉叔對於借壽也估算過自己的子孫後代或許都很難活過三十大劫,於是就坦誠相待的與孔志交代了自己的來歷,孔志一聽這位不過三十歲的來人竟然是漢高祖劉邦的哥哥也是大感震驚,又聽劉叔說曾經幾次救助過孔家,而且還是劉叔封了自己為褒成侯,終於想起自己在孔家家譜中所看到的秘聞,當時自己還以為這些都是前人杜撰,沒想到竟然是真的!
兩人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說著說著,劉叔就聊到王莽代漢時期那些隱居不仕的官僚和名士,並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當年漢成帝即位,孔光被舉為博士並幾次到各地檢查冤獄,教化風俗和賑濟災民;綏和二年又遷為大將軍,繼而拜為丞相,封為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後,又封為太師之位,王莽擔任太傅時,孔光卻經常稱病,在朝廷甚至不敢與王莽並位。劉叔說到這見孔志尷尬就打了個哈哈,又說孔均好學有才,王莽居攝二年欲拜孔均為太尉,孔均則上書辭謝未就職。孔志聽了也是臉色稍緩,劉叔點了點孔志又說道“如今是我兒劉莊在位,你看從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們劉家就如此看重儒術!所以我希望啊你們孔家能和我們劉家站在一起,不說孔劉共天下,儒家至少也能佔個半邊天,所以看在我之前和你們祖輩的一些情份上希望你們繼續發光發熱,當然了我也會繼續關注你們孔家”,孔志聽完立刻受寵若驚的說“您放心,我一定對孔家後輩交代清楚,我們一定會繼續發光發熱,孔家也肯定滿門忠烈!”劉叔聽言滿意的點點頭,就準備離了闊氣的孔府前往海上秘境——三仙島。
劉叔騎著食鐵獸來到齊地順著海岸線入了海潛至海底破了結界就再一次到了世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形的三仙島。進入結界後,劉叔發現如今的三仙山比之前似乎是少了不少道友,好在自己的熟人安期先生仍在島上,一入結界劉叔就看到了快步迎來的千歲翁安期先生,劉叔立刻拱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