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弊夏之略(第2/5 頁)
怎麼認為?”孫路拱手相問。
這孫路也算是一個異類官員,早年王安石變法時,神宗皇帝認為他說的話不合新政,棄其不重用。而他自己卻憑藉在西北的戰功,一路遷升至陝西轉運判官。而元佑更化時,許多舊黨人便認為他是自己人,司馬光在有了放棄河湟的想法時專門請教了他。孫路手指地圖勸說,河湟若棄,關外闢土數百里都將不復存在,總算制止了司馬光的蠢念。
而紹聖之後,他更以強烈的主戰傾向,替代了原先的環慶路經略王安禮。
所以,這孫路便是一個主張務實、關注民生的非新黨、非舊黨的官員,同樣也是值得秦剛尊重的一位昔日長官。
“孫經略所問之事,過往例項已證實:自寶元年來,由於宋夏開戰,榷場也斷斷續續地停了很多次,每次短則一兩年,長則十數年。敢問孫經略,榷場關閉期間,西夏的國力削弱了嗎?”秦剛選了一個最明顯可以判斷出的話題反問。
“倒也不曾!”孫路謹慎地思索了一下後才回答。
“原因便在這貿易商品的結構之中。”秦剛繼續進行分析,“西夏人透過榷場購買的多是絲綢、布帛、茶葉、瓷器以及各種食材。此類商品有何特徵?只是提高生活質量而已。換句話,如果買不著它們,西夏人日子照過,只是沒那麼舒心罷了。更不要說,實際上他們既可以從無法杜絕的邊貿走私中獲取,甚至還可以透過各種邊境搶掠中獲得。所以說,透過關閉榷場打壓西夏國的國力的想法根本就不成立。”
“反倒是沒有了榷場,我們的戰馬失去了穩定的購買來源,這倒是讓我們的騎兵與對方的差距越來越差了。”孫路苦笑一聲。
“所以說,榷場一旦開放,這党項人必然開始大量地需要我們的綢帛茶葉瓷器等商品,其實我們還可以把眼光更放開一點,凡是大宋境內產量充足、利潤豐厚的商品,都儘可以運到這裡的榷場裡進行發賣。党項人一旦看到會有這麼多豐富的商品而都想要買的話,手頭沒錢怎麼辦?”秦剛說到這裡稍稍停頓了一下,看了看兩位經略。
“更多地賣馬!”孫路眼睛一亮,“西夏人沒有什麼太多的物產,蜜蠟、毛褐、羚角、柴胡、紅花等等這些東西需求不是太多,也賣不上太好的價錢,所以他們最後還是隻能大量地向我們賣馬,才是最好的賺錢之法。”
“這只是榷場貿易的好處之一。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因為榷場內的商品提供方面,我們佔據了主動,所以是可以透過刻意的影響與誘導,促使西夏人發生我們所希望的變化!”
“我們所希望的變化?此話怎講?”章楶對這句話有了興趣。
“一個茹毛飲血、殺人如麻的鄰居永遠會是我們的心腹大患,因為他們不明白文明是什麼?禮儀是何物。但是,如果我們教會了他們這些東西之後,並親手透過物美價廉的商品讓他們感到了文明與禮儀帶來諸多好處之後,我們便就有了可以談判的基礎了。西夏的貴族階層,實際上現在已經開始對於我們的中原文化十分地嚮往,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文化精髓?什麼又會是文化中的垃圾,他們其實根本不懂得分辨。所以我們就可以透過榷場裡的商人,進行我們所希望散發的各種影響與引導,比如說,可以將京城裡各種奢侈無用的東西,不斷地引入並銷往西夏。像是古玩玉器、蟋蟀鬥蟲、白酒香水、珠寶首飾,並且一定要把它們包裝成最高階、最文化、最風雅的事物,而且還必須要以高價格賣給西夏人。”秦剛說的這些,其實正是隱藏在商貿經濟手段裡的文化入侵戰術,是千年之後的發達大國對於貧弱小國百試不爽的高招。
而他的這一觀點,說得兩位大宋經略使如聞天書,細嚼之下,又覺得十分有道理。
“這西夏國小民弱,基礎甚差,假如能夠按徐之的想法,令這西夏貴族沉湎於此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