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夜照亮了夜(先別訂閱,要大修(第2/5 頁)
長、淮兩河便利,又有運河貫通南北,湖泊遍佈東西。揚州地勢之利,讓它先天就具有打造大市場的可能。
只可惜目前為止,南來北往的商路都只把成品帶到這裡售賣,揚州本地卻沒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品售賣全國,何也?
只因揚州百姓太安逸了。安逸到連鹽商這一行當,都被晉、徽兩地的商人捏在手裡。
他們每日只需收收租金、喝喝茶,重複著每一天的快樂。
想要強行驅使這樣的揚州百姓加入生產創造,無疑是事倍功半的結果。
誰肯放著舒坦日子不過,跑去跟伱幹苦力。
而這次的流民卻給了揚州再次騰飛的機會,他們需要錢,需要工作,需要養家餬口,需要一個城市能暫時接納他們,或是永遠。
流民裡面,男人的活到好安排。依照陳恆的構想,以澇災為前提,等疏通完河道、保障湖,他們應該也攢夠勉強度日的本錢。
可女人們就要頭疼了,能適合她們的事情確實不多。
陳恆想出的方法是重新撿起沒落的揚繡。
揚州刺繡曾一度跟蘇繡齊名過,直到大明成化年間大量徽商湧入,因鹽政而暴富的商人,肆意在揚州揮灑自己的金銀。
時間日久,直接滋生了揚州聞名於國的第三產業。
“其大都會之地,動以千百計。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終日倚門賣笑賣身為活。”前明姓謝的書生,用短短几行字,就把揚州婦女的生活總結清楚。
這種產業是把雙刃劍,它雖然引來了天下游客,給府衙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可也倒逼著許多揚州人,將妻女鎖在家中。反正家裡有租金,你成天出去拋頭露面,別人還以為我們家是幹什麼的呢。
只是當揚州官員意識到這點後,原本精善刺繡的女工已經散的差不多,剩下的都是些都是上年紀的老繡工,再想挽回也無濟於事。
這次要不是陳恆特意點出,流民裡的婦孺可用在揚州刺繡上,韋應宏一時半會還真想不到,這個已經沒落的行當。
要是能把胭脂、香水一併打造出來,那揚州也就不再會成為單靠鹽政走路的怪物。
韋應宏跟林如海也是看到了這點,所以他們才會把城西的荒地點出來,準備在哪裡打造一個陳恆描繪的織錦一條街。
將千萬個小作坊集合到一處,府衙親自下場,免期一年,減免三年。另外派人專門教導婦女手藝,韋應宏十分自信能把此事辦成。
萬事開頭難,比開頭更難的,是想法跟人。眼下既有數萬婦女在手,不愁她們不去做。
陳恆在文章的句末總結道:“如今天下針織盛行,各種技法早非昔日可言。棉坊織品產於松江府和蘇州府,絲織品和生絲產於湖州府和嘉興府。”
“湖州、嘉興氣候與揚州相似,可去此地學習養蠶技術。從蘇州、松江討教技藝。輔之城內南來北往的商旅,此事可成。”
堂下的幹吏們看完冊子上內容,其中有人沒反應過來,呆呆的問了句:“那剩下的衣食住怎麼辦?”
“你傻啊,別人手上都賺到錢了,你還擔心她們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嗎?”
“城西的荒地夠嗎?”
“夠的,不行還能往外再加。城西那邊靠近黃河,鮮少有人會去那邊賣地。我們只需加高地基,保證黃河氾濫時,不要給淹到就好。”
“咱們府庫裡的錢呢?”有人看向自己的同僚。
管錢的人,最喜歡聽的就是開源之事,此刻沉思片刻,也咬牙道:“大人若是真要辦,咱們咬咬牙就能挺過去,只是明年要去找鹽商們化點緣,城裡書院的開支得他們幫忙。”
一眾人能把事情商量到此處已經不錯,韋應宏也沒指望他們立馬拿出什麼方法。事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