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聊李劼人(第1/3 頁)
今天聊李劼人,聊他的《南行記》。
藝術家
22:22:22
小悅好,聊聊!
?michael,傾倒我世界
22:25:02
今天聊什麼
藝術家
22:28:35
昨天我們聊了艾蕪,今天聊李劼人吧。他也是我們成都的著名作家。
下面是他的簡介。
李劼人,(1891~1962),中國小說家,翻譯家。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學時代大量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擅長講述故事。1912年開始寫作,1915年以後,任《四川群報》主筆和《川報》社長兼總編輯,寫了大量時評、雜文和近百篇文言、白話小說,內容多為暴露社會生活的陰暗面。1919年6月,參與發起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年底去法國勤工儉學,並學習和研究法國文學。1925~1933年先後在成都大學、四川大學任教,翻譯、改譯法國文學作品,創作了《編輯室的風波》等10餘篇短篇小說。1935年起筆、1937年完成的各自成篇又互為連續的長篇歷史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是他的代表作。3部作品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十幾年間四川的社會風貌和歷史變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廣博的社會知識和風土人情的描繪,使作品體現了鮮明的中國氣派和獨特的藝術風格。1921~1949年,他還翻譯法國文學作品20餘種,主要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東西》,福樓拜的《馬丹波娃利》、《薩朗波》,法萊士的《文明人》,羅曼·羅蘭的《彼得與露西》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劼人選集》1~5卷。
?michael,傾倒我世界
22:30:02
嗯嗯 李劼人也很了不起
藝術家
22:38:35
我也去拜訪了他的故居。
拜訪李劼人故居
2018、2、3
我是一個喜歡文學的人,也想當一名文學家。我以前拜訪過樂山沙灣郭沫若故居,多次拜訪過巴金故居和慧園。早就知道城東有一個文學家李劼人故居——菱窠。很想去拜訪,但是不知道路。現在地鐵開通了,非常方便。坐地鐵7號線在四川師範大學前一站下,走出不遠就是菱窠了。
菱窠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的故居。1939年春,為躲避敵機轟炸。李劼人先生在成都外東十里沙河堡修建了一座疏散房。因其面臨菱角堰,為了郵寄方便,便在門楣上題寫菱窠,意思是菱角堰邊的窩。李劼人先生先後兩次對其進行大修,並一直居住、工作在這裡,直到1962年去世。1963年,李劼人家人把菱窠以及李劼人歷年收集的書籍、報刊、字畫等,全部捐贈給國家。這就是菱窠的來歷。
走進故居,感到亭臺樓閣,花木依依,環境清幽,很美麗。
庭院中豎立著先生的漢白玉半身頭像,很溫和慈祥的。
我拜了先生的塑像,然後走進紀念館,開始瞻仰這位家鄉作家的生平事蹟。
他於1891、6、20出生於華陽縣,就是我讀雙師的地方。
在成都讀中學,加入了少年中國學會。同學有郭沫若,王光祁等人,他們常常聚會,寫詩寫文章振興中華民族。
五四運動後,到法國勤工儉學學習文學專業,研究法國文學,有中國的左拉之稱。生活艱苦,自己做飯。
回國後,辦川報,寫評論,傳播好思想。被軍閥楊森封了,不準辦報。
1925年八月,國立成都大學成立,首任校長張瀾,李劼人任文科主任,講《中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