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九鳳神鳥(第2/2 頁)
每兩人打完一槍後,不用清膛和二次裝彈,抬著九頭鳥,就朝原路返回,在小山溝和無定河河谷的交叉處,相對安全的拐角裡面清膛和裝彈。
那裡還有其他戰友配合他們,儘快完成這項工作。後面四個兩人小組,也是照方抓藥打了就回撤裝彈。
第一組九頭鳥兩人小隊,此時再衝出來射擊。五杆九頭鳥大鳥銃,如此迴圈各擊發三槍,再撤離戰場。
為什麼不多打幾槍?當時的槍管質量有限,再多打幾槍,槍膛就有可能因為過熱,而引燃黑火藥。
五杆九頭鳥大致按照手掌撐開後,五根手指的指向,呈扇形射擊。正好錯開自己身體右側的畜群,打擊到韃子後隊。
這樣就不用管火繩槍射擊時,升騰起來的滾滾濃煙。杜老根還專門製作了一個薄木片,在上面畫好每一杆九頭鳥射擊的角度,就固定在三角射擊支架上。
五個射擊小組,根本不用顧忌火藥煙霧,帶來的視線遮蔽,只要按照預先規定好的角度,水平發射彈丸就可以了。
凡事有利也有弊,濃濃白煙此時就是九頭鳥小隊,最好的隱蔽和偽裝物。
按照之前的規定,所有的鳥銃兵通通佩戴口罩,眼睛也用幾乎透明的上等絲綢矇住,在後腦處打結縛緊。
為提高殺傷力,小衙內在神木改編時,就把九頭鳥和其他滑膛槍的獨子彈丸,做了一些改動。
在原有米尼彈外形、硝化紙紙殼包裝不變的情況下,將獨子彈丸由原來的純鉛彈,改做成“外鉛內鐵”。
子彈外部的純鉛,能確保在槍膛內,最小的摩擦阻力,最大的槍口動能。子彈內部圓柱圓鈍頭的鐵芯,是為了增加殺傷力,提高破鐵甲的威力。這樣能儘量避免遠距離射擊時,純鉛彈可能只附著在鐵甲表面的尷尬情況。
這種設計,不是小衙內拍腦殼瞎琢磨的。18~19世紀,歐洲就有火炮炮彈,採用這種“外鉛內鐵”的構造,目的是適用在鐵質炮管中。
喜歡明末榆林小衙內請大家收藏:(www.630zww.com)明末榆林小衙內【630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