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第1/20 頁)
【帛書版】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通行版】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譯文】
不言政令少擾民是合乎自然的。再大的風也刮不了一個早晨,再大的雨下不了一整天。誰製造的狂風暴雨呢?是天地。興風起雨尚且不能持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失道失德的,行為就是暴戾恣肆。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註釋】
希言自然:
“希言”指的是少言或者不刻意表達。“自然”則指的是順應自然的本性和規律。整句的意思是說,少說話、不過度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而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和本性行事,這樣才能長久。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這兩句用自然界的現象來比喻世事的無常和變化。風和雨雖然有時猛烈,但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總會有停歇的時候。這裡暗示著世間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
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這裡的“孰為此”是在問誰能讓風和雨永遠不停。作者透過提問來引出答案,即天地(自然)本身也無法讓風和雨永遠持續,更何況人呢?這裡暗示著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逆天而行,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這句是說,那些遵循道的人(即那些遵循自然規律和道德原則的人)將會與道相合。這裡的“同於道”意味著他們的行為和思想將會與道的原則相一致,從而達到和諧與平衡。
德者同於德:
與前面的句子相對應,這裡的“德者”指的是那些擁有道德品質的人。他們將會與道德品質相合,即他們的行為和思想將會符合道德標準,從而達到高尚的境界。
失者同於失:
這裡的“失者”指的是那些失去道德或失去方向的人。他們將會與失敗相合,即他們的行為和思想將會導致失敗和挫折,因為他們背離了道的原則和道德標準。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
這句是說,那些與道德品質相合的人,道也會賦予他們道德品質。這裡的“德之”意味著道德品質會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從而使他們更加高尚和有價值。
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與前面的句子相對應,這句是說,那些與失敗相合的人,道也會讓他們失去更多。這裡的“失之”意味著他們將會失去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因為他們背離了道的原則和道德標準。
這段話透過自然現象的比喻和對不同型別人的描述,強調了順應自然、保持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要逆天而行,要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和不足之處,從而達到和諧與平衡的境界。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這一章節以簡潔而深邃的語言揭示了自然之道的執行規律,以及人應如何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