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少則得,多則惑(第1/20 頁)
【帛書版】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
【通行版】“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正規化。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註釋】
1. “曲則全,枉則正”:這裡老子提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則。“曲”指的是事物表面上的彎曲、不完美,而“全”則是指事物內在的完整性和和諧。老子認為,外表的彎曲或不完美往往蘊含著內在的完整性和平衡。同樣,“枉”指的是事物表面上的偏離、不直,而“正”則是指事物本質上的正確和公正。老子認為,表面的偏離或錯誤有時反而能夠達到事物的本質正確和公正。
2. “窪則盈,敝則新”:這句話繼續強調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關係。“窪”指的是事物表面上的空虛、不足,而“盈”則是指事物內在的充實和滿足。老子認為,表面的空虛或不足往往能夠帶來內在的充實和滿足。“敝”指的是事物表面上的陳舊、磨損,而“新”則是指事物內在的新生和活力。老子認為,表面的陳舊或磨損往往能夠帶來內在的新生和活力。
3. “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強調了簡約和節制的重要性。“少”指的是事物表面上的簡單、少量,而“得”則是指事物內在的收穫和成就。老子認為,表面的簡單或少量往往能夠帶來內在的收穫和成就。“多”指的是事物表面上的複雜、眾多,而“惑”則是指事物內在的迷惑和困惑。老子認為,表面的複雜或眾多往往會導致內在的迷惑和困惑。
4.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這句話總結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強調了“執一”的重要性。“執一”指的是持有一種簡單、純粹、統一的思想或原則,而“牧”則是指引導和治理萬物。老子認為,聖人或智者應該持有一種簡單、純粹、統一的思想或原則,來引導和治理天下萬物。
5. “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述了無為而治的思想。“不自視”指的是不自我誇耀、不自我顯示,“彰”則是指顯著、明顯。老子認為,不自我誇耀或顯示才能使自身更加顯著和明顯。“不自見”指的是不自我顯現、不自我張揚,“明”則是指明亮、清晰。老子認為,不自我顯現或張揚才能使自身更加明亮和清晰。“不自伐”指的是不自我誇耀、不自我炫耀,“有功”則是指有成就、有貢獻。老子認為,不自我誇耀或炫耀才能真正取得成就和貢獻。“弗矜”指的是不驕傲、不自滿,“能長”則是指能夠長久、持久。老子認為,不驕傲或自滿才能保持長久的成長和發展。“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強調了不爭的重要性。老子認為,只有不與他人爭鬥,才能避免與他人的衝突和競爭,從而達到和諧與平衡的狀態。
6.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這句話是對前面論述的總結和昇華。“古之所謂曲全者”指的是古代哲人們所說的關於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