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內鬥(第2/3 頁)
猛無比,但卻無處施展自己的力量。
對於安祿山而言,當前的形勢顯然極為不利。如果他選擇出兵援助河北,就意味著要放棄東都這一重要據點;若是轉而進攻長安,又不得不顧忌潼關天險的阻礙;而留守洛陽,則讓他這個所謂的“大燕國皇帝”感到極度不安,彷彿自己的頭顱隨時都可能不保。
在如此艱難的抉擇面前,安祿山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他深知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著自己和叛軍的生死存亡,但無論怎樣取捨,似乎都難以避免風險和損失。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壓力,安祿山必須權衡利弊,迅速做出決斷,否則等待他的將是滅頂之災。
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有人向他進獻了一條妙計——調虎離山之計。哥舒翰一直堅守潼關,不肯出兵,如果能讓他離開潼關,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沒過多久,李隆基便收到了這樣一封密報:據說駐守在陝郡的燕將崔乾佑手下兵力不足四千人,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殘,戒備十分鬆懈,簡直不堪一擊。
當這個煙幕彈丟擲時,哥舒翰心裡很清楚,這無疑是個騙局,是安祿山調虎離山的陰謀詭計。然而,李隆基卻不這麼想,他果斷下令哥舒翰立刻出關,進軍陝郡,其戰略目標就是要收復洛陽。
儘管哥舒翰親自上書給李隆基,詳細地解釋道:“陛下啊!這分明就是安祿山叛軍所設下的調虎離山之計啊!”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樣上奏勸阻道:“陛下,請您三思啊!哥舒翰將軍如今已經年事漸高,而且還被病魔纏身,神智已經變得有些昏聵了。他守住潼關還行,但若是讓他出戰,恐怕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現在如果哥舒翰離開潼關而出征,那麼剩下的人都只是一些烏合之眾罷了,實在難以與敵人抗衡啊。只有讓哥舒翰將軍堅守潼關,遵循之前制定好的戰略計劃來行事,才有可能打敗安祿山啊。然而,如果潼關出兵作戰,那麼此戰必定會失敗。到那時,京師恐怕就守不住了,天下的動亂恐怕也難以平定了啊。”
然而,李隆基卻對這些逆耳忠言視若無睹、充耳不聞。更為可惡的是,那楊國忠在其耳畔像只討厭的蒼蠅一般喋喋不休,不斷進獻讒言汙衊哥舒翰,妄圖將他置於死地。而玄宗居然不顧國家生死存亡之危局,完全拋棄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這般荒唐之事。如此昏庸無道、自毀長城,就算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被亂刀砍死的悲慘下場,也實在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唐玄宗和楊國忠,君相二人鐵了心把哥舒翰坑了,無奈的哥舒翰大哭一場後,於六月初四引兵出關,四天後與叛軍會戰於靈寶西原,史稱靈寶之戰。
這場戰爭的激烈程度簡直超乎想象!哥舒翰所率領的軍隊自從戰鬥打響的那一刻起,就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壓制住了一般,完全失去了反擊的能力,一頭扎進了叛軍精心設計的陷阱之中。而對方則像經驗豐富的獵人一樣,遊刃有餘地操控著整個戰局,將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軍玩弄於股掌之間,讓他宛如一隻無助的小老鼠,只能任憑命運的擺弄。
這場戰鬥的結果已經無法改變,哥舒翰率領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而他自己也最終被迫向安祿山低頭投降。然而,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喘息機會,僅僅過了一年多,哥舒翰就不幸遭到安慶緒的殘忍殺害,結束了他的生命。
在靈寶會戰的第二天,潼關就被敵軍攻陷,從潼關到長安的路上,守衛的將領和士兵們都驚慌失措,像受驚的鳥兒一樣四處奔逃。河東、華陰、上洛等郡縣的官員們也紛紛放棄城池,逃離現場。
自從安祿山發動叛亂以來,唐朝政府迅速採取行動,恢復了從潼關到長安的烽火訊號系統。這些訊號系統猶如一道堅固的防線,守護著整個國家的安全。它們及時傳遞資訊,讓各地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共同抵禦叛軍的進攻。
每隔三十里,就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