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驅虎吞狼(第2/4 頁)
此愚蠢,偏偏選了這下下之策,你家兄長臨死之前給他出的那兩策,算是都白出了。”
“宋國的齊王送了一波,送得他有覺得他自己行了吧,再打下去,宋遼之間非要亂戰不可,他畢竟是皇帝,號召力非同小可,吾等所為之事,實際上也確實是在叛國,許多的軍主,還是願意為之拼上一番的,平白浪費了這大好的局面啊,到時候你我諸人賣國賣不出個好價錢是小,就怕到時候不得不兵戎相見,同族相殘,我大遼不得不又一次的一分為二,致使生靈塗炭啊。”
這卻是和遼國的軍制有關了。
遼國畢竟不是募兵制,而是徵兵制,徵兵制就導致了其實如耶律斜軫,耶律屋質,耶律休哥等將領實際上並沒有絕對的兵權,這一點和大宋的全職士兵是完全不同的。
遼國的軍制,是以五京為道,下設府、軍兩級行政單位,其中的軍級行政單位和內地的縣級比較類似,各大軍長,作為遼國內部的小貴族,實際上就有點類似於世代承襲的縣令。
而一直以來,宋遼之間透過貿易交通等手段,其實基本上已經將遼國境內府一級的貴族都給買通了,遼國的各大州府也都建了工廠,馬場,製作些乳酪,羊毛衫,手工業產品等貨物賣給大宋,然後從大宋又買商品
往下層層批發給各個軍。
這些生活在州府和周邊核心區域的契丹人,是很清楚宋遼之間的差距,也很清楚他們賣國降宋之後的好處的。
這些個貴族雖然不可能都給個節度使做做,但給個知府問題確實不大,或多或少的也都能分一點商行的股份,他們本人漢化程度也都會相對較高,幾乎可以無縫銜接的以契丹人的身份切入大宋的官場。
契丹人和宋人本來就都是一家人麼,著名的,結束安史之亂的大唐將領李光弼不就是契丹人麼?大家其實都可以在大宋做李光弼麼。
別看現在兩國之間的敘事比較敵視,其實真要統一了,民族融合的速度會非常快的。
但是對於軍一級的小貴族來說,卻是完全不同來看。
遼國和歷史上其他的封建王朝一樣,都是重縣而輕州府,軍一級的行政單位才是遼國政權真正的根基。
以耶律斜軫、耶律屋質等人的威望,如果只是想要造反,想要廢了耶律賢這個皇帝,那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反正爭來奪去的都是你們上層的問題,跟底下人也沒有關係。
但是想要裹挾著大家夥兒投宋賣國,尤其是耶律賢至少表現得是在前線浴血奮戰,奮勇反抗,甚至至少表面上還打出了很不錯的成績,擊敗了大宋齊王的三十萬宋軍的情況下。
三十萬啊!
這個時候,你們這些貴族一個個的擁兵自重,存心賣國。
這特麼的確實就有點太說不過去了。
軍一級的小貴族,其實對兩國大勢是未必看得明白的。
人家這些年裡也未必能從宋遼貿易中獲得什麼好處。
事實上這也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產業革命的弊端,那就是不得不以城市,甚至大城市為核心,事實上別說是遼國的軍了,就連大宋境內的縣,現在實際上的治理也是稀爛,朝廷對縣一級的行政愈發的不重視,許多的農業人口甚至都快要恢復到自治了。
宋國都尚且如此,何況是遼國呢?
實話實說,遼國的制度,對這些大小軍頭來說都是極好的,他們每年只需要上繳一定數量的豆、鐵、毛、馬等產物,剩下的就全是他們自己的,只有王於興師的時候才會帶著軍中男子騎上馬去為國征戰。
而且征戰中的繳獲,賞賜,尤其是抓來的奴隸,都是屬於各個軍自己的。
這個軍長還是世襲的。
雖說是如此一來大大的削弱了大遼中央朝廷對地方基層的掌控,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