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鄭成功去世後,其子鄭經由廈門的洪旭、黃廷等人擁立繼位,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改稱臺灣為東寧。鄭成功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後治理臺灣二十一年。鄭氏祖孫三代理臺,獎勵製糖、製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經過鄭氏政權的經營,臺灣擺脫了落後狀況,社會進步,經濟與大陸富庶地區齊肩,遂成為中國一個美麗富饒的島嶼。此係臺灣史上一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期,史稱&ldo;明鄭時代&rdo;。
收復臺灣是鄭成功戎馬生涯中最光輝的業績,其重大意義在於驅逐了殖民侵略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確保了中國版圖的完整性。臺灣同胞為紀念鄭成功,將鄭經原在臺灣建立的鄭氏家廟稱為&ldo;開臺聖王廟&rdo;。光緒元年(1875年)清政府採納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的建議,將&ldo;開臺聖王廟&rdo;擴建為&ldo;延平郡王祠&rdo;,列入國家祭典。
鄭成功東渡驅逐荷蘭人,佔領臺灣的根本動因是為了給反清復明尋找一個根據地。鄭成功進攻南京遭到失敗,多年來苦心經營的沿海一帶的根據地喪失殆盡,幾萬大軍龜縮於金、廈兩個小島上,清政府又實施海禁政策。可以說,鄭成功收復臺灣實為形勢所迫。在此之前,鄭成功與臺灣島上的荷蘭人相互間進行過大量的貿易,鄭家的私人船隊也曾經一度控制東亞和南海的國際貿易,只是因為時事逼人,為建立一個長久穩固的抗清根據地,至少是找個讓自己穩定的落腳之地,鄭成功必須驅走荷蘭入侵者,收復臺灣,以完成匡復明朝漢室的大業。如果我們要求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動機必須是為祖國一統,驅逐外虜,要求對於處在絕地求生狀態的鄭成功具有我們今天意義下的祖國感念,否則就認為他行為的思想意義不高,顯然是錯誤的。必須記住的一個歷史事實是,鄭成功從外國侵略者手中奪回了臺灣,此舉對以後的中國意義重大。
---------------
揚帆啟航鄭氏收復臺灣(4)
---------------
清軍廈門大敗後不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皇帝病逝,順治第三子、年僅八歲的愛新覺羅&iddot;玄燁繼位,年號康熙,朝政大權落入以鰲拜為首的四輔政大臣的手中。清廷陷入朝政更迭的紛繁事務,無暇顧及對鄭成功採取軍事行動,正值此時傳來鄭成功取臺的訊息。想到鄭成功由此可能會以臺灣為根據地,與金、廈兩地鄭軍相呼應,今後征剿鄭軍勢必更加困難,清政府之氣惱可想而知。急切間卻對鄭成功無可奈何,只好拿囚禁於北京的鄭芝龍出氣,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初三,鄭芝龍被殺棄市,在京家眷無一倖免。
廈門慘敗使清廷認識到鄭成功海上實力的強大,深感短時期內消滅鄭軍絕非可能,為限制鄭成功的發展,也為最後消滅鄭軍創造條件,清政府發布了《遷界令》,即將沿海地區的居民全部遷入內地,增兵防守海疆。由此可知,當時清政府尚無很強的領土主權的觀念,海權的概念就更無從談起了。
《臺灣外紀》記載,早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投降清廷的鄭軍將領黃梧就向清政府獻&ldo;遷界之策&rdo;,其主要內容是:鄭成功據守金門、廈門兩個彈丸小島,雖屢經清朝大軍徵討,卻剿之不絕,至今尚有強大之實力,究其原因是沿海民眾給予了鄭軍大量的糧、油、鐵、桅船等各種物資的援助。如若將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全遷徙入內地,設立邊界,佈置防守,則鄭軍得不到物資補給,將不攻自滅。此外,黃梧還提出了&ldo;禁海&rdo;的建議,即將所有沿海船隻全部燒毀,寸板不準下水。所有江河之上都豎起樁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