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李梅燒烤+原子彈(第1/5 頁)
東京大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日本東京進行的一系列大規模戰略轟炸,主要指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兩次轟炸。由於指揮轟炸的美軍指揮官是柯蒂斯·李梅,因而又稱“李梅火攻”。
早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曾派出16架b-25轟炸機襲擊日本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的油庫、工廠和軍事設施。但這次攻擊主要是象徵性的任務。而且在將近兩年多的時間裡美軍都沒有條件組織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
首次來自日本南方的襲擊是1944年的11月24日,美軍派出88架轟炸機空襲東京,意欲進行一次白天的精準轟炸。飛機在10,000米高空投彈,結果只有約30架飛機找到了轟炸目標,約10%命中預定目標,只有一個飛機制造廠被輕度破壞。
美軍在歐洲曾使用日間精確轟炸戰術,但因日本的天氣並不適合此戰術。另外日本與德國的軍事工業完全不同,日本的軍事工業主要由散佈在居民區的小作坊生產零部件和預製件,然後送到大工廠進行組裝。日間高空精確轟炸根本無法摧毀星羅棋佈的小作坊,也就無法有效地打擊日本的軍事工業。所以美軍決定在夜間進行地毯式燃燒彈轟炸,派出轟炸機在1,500-2000米的高度轟炸日本的大城市。
重新評估局勢後,李梅想出了一個重大戰術變化。他決定在以後的任務中,拆除轟炸機上所有的槍炮炮塔以及彈藥,只留下飛機尾部的機槍手,以減輕b-29的重量並攜帶更多的燃燒彈。並在5000-6000英尺的低空開展夜間轟炸,以引發大火來震撼日本國民,破壞散佈在居民區的生產零部件和預製件的小作坊,以達到徹底癱瘓日本軍事工業的目的。為避免不必要的傷亡,空襲時各轟炸機單獨轟炸而不進行編隊。由前面的轟炸引導機首先投彈,引入目標區。該計劃使已經習慣了安全高空投彈方式的轟炸機組人員疑慮重重。
李梅做出上述戰術變化的原因是發現日軍夜間防空裝備不足。而且李梅決定延後將計劃呈送華盛頓的時間,由自己承擔這次作戰任務的全部責任。
1945年3月9日夜間,334架b-29從馬利亞納群島的關島出發直撲東京,每架飛機攜帶六至八噸燃燒彈,燃燒面積可達6500平方米。
24時15分,兩架導航機到達東京上空,在預定目標區下町地區投下照明彈,接著投下燃燒彈,為後續飛機指示目標。隨後大批轟炸機以單機飛行依次進入目標區域投擲燃燒彈,火勢迅速蔓延。轟炸持續2小時,共投下2000餘噸燃燒彈。空襲中有9架b-29被擊落,5架負重傷並在海面迫降,42架受傷但和其餘轟炸機安全返回了基地。
轟炸造成的大火形成的灼熱氣浪與冷空氣形成強勁對流風,造成了火旋風。其產生的高溫足以使市區內所有可燃物包括人體燒著。轟炸使日本皇宮以東地區近41平方千米的建築被焚燬,約為東京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18%是工業區,63%是商業區,其餘是住宅區。計劃中的22個工業目標全部被摧毀,26萬7千多幢建築付之一炬,人被燒死,10萬人被燒成重傷,100萬人無家可歸。
1945年3月9日至10日的轟炸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非核武空襲,破壞力可以和後來的原子彈爆炸相比。大火之後日本政府花了25天才將燒焦的屍體清理完畢。
火攻東京後不到30小時,317架b-29轟炸機又夜襲名古屋,使該市的飛機制造中心化成一片火海。3月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轟炸,1700噸燃燒彈傾瀉而下,約20.7平方千米的市區在3小時內被焚燬。3月16日,美軍又轟炸神戶,將其造船中心摧毀。美軍於四、五、六月又大舉空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