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4/4 頁)
在《西遊記》一書中,作者除了使用傳統文化中相關“靈臺”和“方寸”相通或不相通的理念,並且還有進一步的說法“斜月三星洞”,來陪襯這個“靈臺方寸山”。“斜月”是夜色中,一輪明月斜掛在天空,給人一種靜謐,一種心靈被盪滌去塵垢的清爽。這是一種的境界,當然這跟現代的人們追求熱鬧、聚會、喜歡在人群中展示自己等等行為是有巨大反差的。不過無論是佛教、道教都是以這種境界為美感,
在這種境界下修行,如果悟性和修為都圓滿的話,“靈臺”和“方寸”之間就相通了,怎麼通呢?就是“靈臺”和“方寸”之間有一個洞。這個洞不光能把“靈臺”裡潛藏著的“大智慧”要透過“方寸”在人身上體現出來,而且還能駐留著“三星”。
“三星”為道教的神明,為“福星、祿星、壽星”三星的總稱,由於“福、祿、壽”三字囊括了人們對幸福的所有追求,所以,“三星”的影響已經超越了道教神明的範疇,在民間的影響也非常大。如逢年過節貼對聯,很多宅院大門口的橫額上就寫著“三星高照”、“喜迎三星”等等與三星有關的吉祥用語。由於“三星”在民間的影響非常大。一些佛教教派也將“三星”拉入佛門,做為本教的神明。
佛教是種強調“修心”的宗教,《西遊記》的作者就借鑑這種理念暗喻人們,只要超脫了世俗中的慾念,心靈上“大徹大悟”,進入了“*”境界,就能超越生死,全部的幸福其實就在你心中。
佛教“修心”的相關理念,《西遊記》一書中也多有提到,如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計吞禪》作者就借孫悟空之口說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淨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等等。而在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中作者又賦詩說道“道在聖傳修在己,善由人積福由天。休逞六根多貪慾,頓開一性本來原。無愛無思自清淨,管教解脫得超然”。
以《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做為一個明代知識分子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程度來看,《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虛構出的這個“靈臺方寸山”,正是綜合了佛教中“悟徹菩提”需要“靜慮修心”的理念;“靈臺方寸山”與心靈有關的寓意;為了隱喻《西遊記》的主題思想;而做出的一個非常巧妙設定。也蘊涵著佛教中“菩提聖樹”“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宇宙間每一個靈物(包括人、一些動物和植物)的心上都有“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的相關說法。而以“須菩提祖師”為“菩提聖樹”的認定,結合“靈臺方寸山“與心靈有關的寓意,再來分析《西遊記》第一回、第二回中和“須菩提祖師”時關聯的人和事、孫悟空從“須菩提祖師”學成迴歸“悟徹菩提”,以及“須菩提祖師”和孫悟空之間的一些其它問題,我們發現,都能得到圓滿的詮解。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二十五)
十三、孫悟空“悟徹菩提”
在《西遊記》第二回裡,作者為這一章節取的標題就是“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結合第二回的內容來看,實質上就是點明瞭孫悟空跟“須菩提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