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1/4 頁)
。根本性原,畢竟寂滅。同虛空相,一無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識。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如來佛祖以這個頌子,明確地告訴佛門的大眾神明,他是動用了很大的智慧法力,遍觀宇宙三界。(孫悟空的)來歷和秉性所在,畢竟同屬於寂滅門中(佛門)。同虛空相(佛門相),一無所有(還是佛門相)。降伏這隻伶俐的猴子,需要做的是事情而不是展露智慧和見識(與道教的神明和神明中的權力體系打交道,理念不同,智慧和見識自然不需要展露),(孫悟空這隻伶俐的猴子大鬧天宮)表面上是為了爭得(世俗人們那樣)的慾望,實際上是進入寂滅門(佛門,佛教語言中所稱的“寂滅”不是“死亡”和“滅失”的代稱,寂是寂靜,滅是滅除煩惱妄想,對於修行的人,如僧尼而言,是指在絕對的寂靜中修行,才能進入不生不滅中去。故佛教修行者之死通稱為“寂”,修行者透過使用人體這種“靈魂”載體修行;載體死亡之後,“靈魂”進入“涅槃”境界成就為神明而“不生不滅”。故也有“寂滅成真”之說。佛教語言中的“死”有時也做“寂滅”的代稱)中的開始,看其法相就是這樣的。
如來佛祖是“悟徹菩提”的神明,所以孫悟空直接告訴如來佛祖自己有師承後,如來佛祖沒有再追問孫悟空師父是誰,這其中並不是如來佛祖不想知道,唱完這個頌子後,如來佛祖就對佛門的大眾神明說道“……我止住兵戈,問他來歷……”,後來沒有追問的原因,是因為已經“悟”出了孫悟空的“本來面目”“同虛空相”。
再例如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途中打了幾次退堂鼓,在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中,孫悟空因被唐僧趕走過多次,不願再保護唐僧取經,求如來把松箍兒咒念一念,褪下金箍咒,放他還俗。如來就說道:“你休亂想,切莫放刁。我教觀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護他去,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在如來這句話裡,我們可以看出,孫悟空缺的是“功德未滿”,而功德圓滿之後,孫悟空的結局如來也說了,“汝亦坐蓮臺”。佛門中能坐蓮臺的神明,只有佛陀和菩薩這兩個品階的神明,孫悟空“坐蓮臺”要成為菩薩品階的神明是不可能的,前面我們說過,要成為菩薩品階的神明,一定得具有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的身份背景。孫悟空雖然是個“猴王”,但屬物類之王,不具有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的身份背景。所以,如來說孫悟空功成後也坐蓮臺,那就是提前告訴孫悟空並鼓勵他,功德圓滿之後也是要成為佛陀的。
從《西遊記》書中以孫悟空做為介體,來看如來佛祖和須菩提祖師之間的間接關聯,我們發現,這種關聯是非常微妙的。一是如來佛祖識得孫悟空(悟徹菩提)的“本來面目”;二是因為如來佛祖識得孫悟空(悟徹菩提)的“本來面目”,故爾網開一面。在保護唐僧取經途中,以“汝亦坐蓮臺”成為“佛陀”來為因艱難困苦而飽受磨難的孫悟空鼓勁打氣。使其堅定信念。從這些間接關聯中我們可以明晰的看出,把須菩提祖師看做是《西遊記》作者就是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以《西遊記》書中如來佛祖的言行來看,也是可以得到充分印證的。
除了孫悟空“惹禍行兇”(大鬧天宮)期間與佛教神明的糾葛,來看佛教神明與“須菩提祖師”的間接關聯,可以旁證我們認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外,實際上在《西遊記》一書中,作者已經直接透露出“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一設定,因為孫悟空從“須菩提祖師”處學成迴歸的第二回裡,作者為這一章節取的標題就是《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悟徹菩提”一詞我們前面已有許多解說,這裡就不在贅述。而“悟徹菩提”在佛教中就意味著修行者與“菩提聖樹”有著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