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你是寂靜的(第1/1 頁)
亦浪和聶魯達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當然是神交了,這是現實不可能有交集的兩個人。
大家都注意到了,亦浪喜歡神交這個詞,應該對他提出嚴正的批評,作為一個志向遠大的新手,就像某綜藝節目中二代哥哥揚言要幹掉初代哥哥那樣目標清晰明確的人,立志目標是成為大神的人,用詞應該再斟酌,思考再三的。可如今,一聲嘆息,不知道亦浪能走多遠。
當時,大學一位溫柔的女老師,在教學期間播放了關於聶魯達的滌盪心靈的寶藏影片《郵差》中的某些片段。影片中哀傷美好的感覺隱身於海浪,一直迴響在亦浪的耳邊,影片裡面的音樂和海浪一樣很美,讓人不知不覺沉醉。
老師在課堂上要求大家根據觀感寫作,當時的亦浪心內旋律隨同輕輕的海水流淌聲一起旋轉,比較入戲,寫的東西也得到老師的肯定,心裡大受鼓舞。
後來的亦浪,亦因此慢慢喜歡上了聶魯達的詩歌。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彷彿你消失了一樣,你從遠處聆聽我,我的聲音卻無法觸及你。”這詩句出自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有人評論說他可能是最會寫情詩的現代詩人了。
擁有三隻耳朵、第三隻專門傾聽海浪聲音的聶魯達,13歲就開始發表詩歌,20歲一夜成名,正好印證了張愛玲所說的“出名要趁早”的論調,如果可以年少有為,誰願大器晚成呢?即使大家都懂得人生延遲滿足很好很高階,但需甘於寂寞,忍受孤獨,拒絕誘惑,有點反人性,但也合情合理,拒絕誘惑成功登上珠峰的能有幾個?
“愛情如此短暫,而遺忘太長。”這句讓亦浪想起了晚到的愛情《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是來自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對於愛情的指教。對亦浪而言,比起晦澀難懂的《百年孤獨》,這部更值得深切聆聽。
該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後,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的愛情方式。
亦浪年輕的時候讀,更多的是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人還是可以相信愛情,晚到總比沒到好。
等到人到中年的時候,亦浪重讀才發覺,這書有治癒力。當你處於鋼筋叢林的都市裡,當你身心很焦燥和精神內耗的時候,它就是一本妥妥的治癒成年人的好物。也許和《二舅》都有相同的治癒系特徵吧。
“心靈的愛情在腰部以上,肉體的愛情在腰部往下。真正的愛情需要什麼?需要兩個人在一起是輕鬆快樂的,沒有壓力。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災難,日常的瑣碎煩惱更加難以躲避。”亦浪個人認為,心靈的愛情與肉體的愛情應該是合一的。當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時候,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理所當然的,等到年月老去力不從心,剩下只有剋制和忍耐了,因為每個階段該做每個階段的事,不要逾矩。而日常的瑣碎煩惱更加難以躲避,現正參加綜藝的齊哥哥成名曲早已告訴我們: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