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的當陽長坂。此情此境,身為江東政權派出的時局“瞭望塔”,魯肅一方面目睹了劉備逃亡的窘相,一方面也從劉備及其屬下的頑強抵抗中看到了一絲希望。這其中就一定少不了趙雲的表現。而他一生的表現不僅成為劉備政權大廈的堅實磚石,也使他的形象在他死後逐步戴上“戰爭之神”的光環。
一如諸葛亮、關羽等許多三國人物,趙雲的形象也經歷了一個從人到神的變化過程,而順著這一過程倒溯,剝離到史書中最本源的描述,我們會因面對一個如此簡陋的介紹而驚訝。《三國志·蜀書》的第六篇是我們熟悉的“五虎大將”的列傳,但趙雲的傳記不僅名列末尾,且僅有寥寥三百餘字的內容。從這幾百字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將軍平淡而普通的一生,這與我們所津津樂道的那些傳奇大相徑庭。
趙雲並非很早就得到劉備的禮遇,也從來沒有被抬高到僅次於關、張的地位。在他棄公孫瓚而投劉備之後,史書上記載,他“為先主主騎”。從字面來理解,他好像是為劉備主掌騎兵,地位舉足輕重。但綜合多種觀點,這裡的“騎”並非騎兵正規軍,而是指護衛主公的輕兵衛隊。這支隊伍人數應該在百人左右,並不承擔衝鋒陷陣的作用,只是用來保護劉備及家眷的安全。因此,在當陽長坂一戰,趙雲不過是劉備隨身的侍衛長,不僅跟關羽、張飛這樣的一線將領在地位上有天壤之別,而且也從來沒有機會參與正式的戰爭實踐活動。
趙雲人生的轉變出現在當陽長坂之戰。此戰中,在劉備已經“棄妻子南走”的情況下,趙雲依然能夠“身抱弱子”,保護夫人,使其成功逃難。簡短的幾句話造就了而今不斷被渲染的“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的最初素材。在此之後,趙雲被封為牙門將軍,獲得了成為將軍應得的榮譽。
趙雲真正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則是在赤壁之戰二十年後的北伐戰爭。然而,尷尬之處在於,這位“百勝將軍”在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戰績,唯一的出戰記載卻是一次敗仗。這次戰役的失利完全是諸葛亮排程失誤造成的。諸葛亮出師北伐,揚言由斜谷道口進兵,因此引來了曹真大軍的抵禦。而諸葛亮卻讓趙雲、鄧芝率弱旅前去迎敵,自己則率主力攻打祁山。趙雲、鄧芝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戰敗於箕谷。儘管如此,趙雲仍“斂眾固守,不至大敗”,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蜀軍的尊嚴,儘管如此,趙雲仍遭到貶職。2008年,由劉德華主演的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引起了廣泛的爭論,許多評論者對劇情中諸葛亮利用趙雲牽制敵軍的“陰險手段”表示十分不理解。而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歷史。
白袍白甲,一身是膽,百戰百勝,白璧無瑕。關於趙雲的這些刻板印象早已深入人心,伴著正統的嘴臉進行形象矯正也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我們不得不佩服那些民間藝術家的想象力,當人民需要英雄形象來拯救靈魂,來喚醒他們對殘酷現實的殘存願景時,蒼白的寥寥數語中也可以被挖掘出一個傳誦千秋的風範大國民。從裴松之將民間野史《雲別傳》作為《三國志》中趙雲傳記的引注時起,關於趙子龍傳奇的傳播就從來沒有在民間停止過。偉大的人際傳播將人們對英雄所有的理想都化身在趙雲身上,而史書對趙雲敘述的單薄也恰好為民間藝術家們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戰爭、災難、疾病、苛稅、專制、*等邪惡元素交織的中國下層社會,趙雲存在的意義恐怕就是: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下一章:
象徵性的英雄——張飛 。。
象徵性的英雄——張飛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當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之後,曹操對其大加讚譽。此時的關二爺卻謙虛的說,這比起他的三弟張飛來差多了。曹操就好奇追問張飛有多麼勇猛?關羽形象地描述“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