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更難得的是,由於白居易的考試答案極其規範,後來成為吏部考試的標準,這就是白居易自己所說的:&ldo;日者又聞親友間說禮吏部舉選人,多以僕私試賦判傳為準的。&rdo;(《與元九書》)唐代士子經過禮部考試,取得做官的資格,然後透過吏部的考查,得到官職。吏部主要考查的身(長相風度)、言(語言表達)、書(書法)、判文,其中判最為重要。白居易的判文在唐代最負盛名,他的好朋友元稹自豪地說,自從白居易制科考試等第後,他所寫的那些《性習相近遠》、《求玄珠》、《斬白蛇》等賦與百道判文,就在首都流傳開來,成為舉子們學習與模範的範文。
今天成為文學家的人,往往都有一個愛好文學、會講故事的奶奶或母親。白居易在考場上順風順水,具有超強的考試能力,也可能與他有個會考試的爺爺有關。他的祖父白鍠,十七歲就明經及第了,算得上少年得志。他的父親白季庚,也是明經出身。這樣看來,白居易應該是書香家庭出身。不過,在給祖父寫傳記時,白居易說白鍠善於寫文章,尤其善於寫五言詩,那當是作為孫子對祖父的尊敬,不能看成一個大文豪的評語,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白鍠有什麼好詩歌可以炫耀一下,白鍠與他的孫子比起來,頂多是一位虔誠的文學愛好者。他的外祖父,那位當過鄜城令的陳潤,詩歌造詣還算深厚,《全唐詩》收錄了他的八首詩。不過,清代文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談起陳潤最得意的《宿北樂館》詩時,忍不住拿它與孟浩然的《歸鹿門》比較了一下,最後認定二者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六、七個月大小就能識字,應該算是神童吧。古往今來,中國的神童都不匱乏,不過長大後往往泯然於眾人,所以有人總結出人生三大不幸,第一不幸就是少年得志。當年陳韙見到十歲的孔融,不以為然地說:&ldo;小時了了(聰明之意),大未必佳。&rdo;陳韙這話說得有點酸,妒忌的味道太濃,自然不討人喜歡。所以孔融當即嘲弄他,說他小時候肯定十分聰明,言下之意是現如今不怎麼樣,有點傻傻的。不過,&ldo;小時了了,大未必佳&rdo;,卻是事實。很多人小時候過於聰穎,遠遠超過眾人,便以為天下之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以為功成名就會手到擒來,後來稍有挫折,或一不如意,就憤激,就頹廢,最後是一無所成。白居易能在考場上脫穎而出,除了天分好、遺傳好,更在於他的勤奮,在於他後天孜孜紇紇地學習,即他自己所說的&ldo;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rdo;,意思是白天作賦,晚上寫字,還不時作詩,整天不間斷地學習,後來舌頭長瘡,手肘都磨出了厚繭。在人們印象中,唐宋才子似乎都是在揮灑才氣,天分很高,用不著刻苦學習,整天悠悠然,飄飄然,詩句信手拈來,脫口而出,生活很輕鬆愉快。看看白居易,我們才知道他們考試的壓力也很大,學習也很累,比起今天,似乎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五、白居易(2)
天資好,又勤奮,但白居易仍然直到二十九歲才進士及第。為什麼這麼晚才參加考試呢?白居易說是因為家裡太窮了。白居易出生在鄭州新鄭縣,那裡有他美好的童年回憶。五十六歲那年,白居易回洛陽時途經到新鄭,寫了一首《宿滎陽》:
生長在滎陽,少小辭鄉曲。迢迢四十載,復到滎陽宿。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兒戲時,宛然猶在目。舊去失處所,故里無宗族。豈惟變市朝,兼亦遷陵谷。獨有溱洧水,無情依舊綠。
正如詩中所言,白居易是十二歲時離開滎陽的。當時藩鎮混戰,越來越激烈,新鄭也戰火瀰漫,時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的白居易就開始了顛簸流離的生活,寄居在越中,過著&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