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2/3 頁)
ldo;不論時間要拖多久&rdo;,此一轉型必將完成,因為,這次轉型&ldo;是客觀存在的,是任何人和事都改變不了的&rdo;(本書第92頁,後僅標頁碼)。袁世凱在民國建立後踐踏法律、悍然改制,正是轉型期內必然會出現的怪現狀之一種,無足詫異;正如此後蔣介石的個人獨裁,雖是&ldo;比傳統帝制還不如的寡頭政治&rdo;,但畢竟是時代的反映,是轉型中&ldo;不可或缺的惡政(anecessaryevil)&rdo;(97頁)。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二語,庶幾為唐氏歷史哲學的宗旨,然更可視作他對中國之愛的真情流露。他常常強調,&ldo;歷史學家也是人嘛&rdo;,著書立說哪能毫無情感呢。由此,在&ldo;理解&rdo;唐氏的歷史哲學之後,我們更易體察到他對人物及其時代的深切&ldo;同情&rdo;。
據其所述,袁世凱之稱帝,可概括為:為時所逼,為人所誘。
民國建立,首任總統為孫中山。但是,孫中山以及他的同志都明白,&ldo;袁世凱那時在國民心中的聲望,似乎還在孫公之上&rdo;(37頁),以當日之混亂局勢,舍袁世凱外,實無真正壓得住檯面的人物。袁世凱&ldo;聲望&rdo;之隆,不僅在於他掌握了最精銳的部隊‐‐北洋六鎮,更得益於他一手操辦了清室遜位的大事‐‐唐氏稱為&ldo;不流血的宮廷政變&rdo;。以此,民國才能在武昌首義後迅速建立,而全國不致陷入曠日持久的內戰,於國於民,袁氏此舉功莫大焉。鑒及於此,孫中山只作了45天的臨時大總統,便辭職讓賢,與參議院諸君一道敦請袁世凱出任總統。但是,孫中山並非全無機心者,為防止袁世凱日後專權過甚、妨害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特地制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原訂效仿美國之&ldo;模範&rdo;制度‐‐總統權力甚大,改為法國的內閣制‐‐首相當國。這部《約法》由宋教仁起草,他就是那個汲汲於擔任內閣首相以架空袁世凱的人。然而,宋教仁是&ldo;一流的政治家,卻是末流的政客&rdo;(62頁),他到處演講,聲言要組織清一色的國民黨內閣,且不諱言&ldo;加強黨務,宣傳奪權&rdo;。袁世凱此時雖未萌稱帝之心,但絕不甘心做一個內閣負責制下的&ldo;虛君&rdo;,因此,宋教仁旋即被暗殺,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並無證據表明袁世凱直接下令殺宋;然其事為&ldo;袁黨&rdo;主謀,則事實確鑿,不容詭辯。不過,孫中山因此發動&ldo;二次革命&rdo;,興兵討袁,在唐德剛看來卻是大大的不對。他借用袁世凱的話,說:&ldo;共和國家以道德為基礎,以法律為範圍。就司法方面言之,非推究權案始末又經法庭公開者,不得輕加論斷。就行政方面言之,非考求此案原委實與法律違反者,不宜信口雌黃&rdo;;孫中山此舉,不啻視法律如廢紙,欲以軍事手段代替刑事偵判,直可稱之為&ldo;叛軍&rdo;矣。袁殺宋固為一錯,國民黨以暴易暴,也是一錯。唐氏乃曰,&ldo;歷史不是數學,兩負不能變成一正&rdo;,&ldo;此例一開&rdo;,&ldo;三錯、四錯隨之而來,就變成武力至上、軍閥混戰了&rdo;。楊度嘗謂,憲法之可貴,在於&ldo;賢者不能逾法而為善,不肖者亦不能逾法而為惡&rdo;(《君憲救國論》);梁啟超很佩服這句話,說&ldo;於立憲精意,能一語道破&rdo;(《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孫中山固為&ldo;賢者&rdo;,然罔顧國法,雖&ldo;為善&rdo;亦無足取也。至此,&ldo;第一次內戰&rdo;開始,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