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宴會上,施琅提出一個請求,要皇上派御前侍衛吳啟爵隨同徵臺。康熙帝聽罷,欣然同意他的請求。施琅這一手很高明:這等於主動要求皇上派心腹監視自己,使皇上心中的那個疑團徹底去掉。經過皇城十三年曆練,施琅已成為老到持重的帥才。
在皇上眷望的目光中,施琅踏上重返東南海疆的路。蓄積十三年的綿厚陰霾,此刻化作痛快淋漓的電閃雷鳴射向東南。
車馬疾疾行,施琅回首、再回首,作別京城,作別銘心刻骨的十三個春秋。
十月初六日,施琅抵達廈門視事。為防止總督、巡撫、提督之間彼此掣肘,上疏提出&ldo;臣職領水師,征剿事宜理當獨任&rdo;,要求給予專徵之權。但康熙帝沒有全盤採納他的建議。當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命福建總督姚啟聖統轄福建全省兵馬,同施琅一起進取澎湖、臺灣;命福建巡撫吳興祚負責刑名錢糧諸務,提供後勤保障,但不必隨同進剿。
就在施琅整治戰艦、督練士卒、製造軍械之時,海峽對面臺灣島上的鄭克也在調兵遣將,積極備戰。澎湖為臺灣門戶。鄭克派精兵強將備戰澎湖。他命劉國軒駐守澎湖,拜他為正總督,以徵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為副總督,調水、陸師增援澎湖,修戰艦,築炮壘,並派密探細作偵探對岸軍事情報,厲兵秣馬,以待清師來犯。
戰鼓越擂越緊,鄭克心中有些發虛。從康熙二十年起,臺灣接連三年遭受旱災,期間又數度遭受暴雨洪水侵襲,饑荒並仍,每石米賣到五六兩銀子。百姓難以生存,活活餓死很多人,土著部落伺機造反,形勢越來越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又傳來清廷重新起用施琅揮師攻臺的訊息,鄭克趕緊命馮錫範為左提督,在臺灣鹿耳門一帶佈防,進一步作好迎戰準備。到康熙二十二年二月,饑荒更加嚴重,餓死者越來越多。初八日,鄭克便派天興知州林珩抵福州,謁見姚啟聖,尋求和談。姚啟聖被打動了,知會施琅,建議&ldo;以撫為善策&rdo;。施琅對此持不同看法,總督、提督兩人各持一端,和議未成,林珩不得不打道返臺。
施琅想撇開總督、巡撫專徵臺灣,已令姚啟聖很不滿意;現在,在對臺策略上施琅又針鋒相對,兩人關係進一步僵化。
施琅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他明白:在揮師打下臺灣之前,首先要打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勝主和派。
十二日,施琅上疏請求調遣興化、江東陸兵三千人配船進剿,獲得康熙帝批准。實際上,這是施琅探出的觸角,看看這會兒皇上心中的天平,是傾向武力攻臺還是傾向和談招撫。
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令平陽總兵官朱天貴及所部仍留福建,在後策應,聽施琅調遣。這表明,康熙帝是傾向於武力攻臺的。
四月十六日,姚啟聖、萬正色聯合上疏,陳奏進剿臺灣&ldo;三不可行&rdo;。這一次,姚啟聖倒向萬正色一邊。施琅則截然相反,上奏提出,目前正值攻臺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水師已作好進攻準備,臺灣鄭軍&ldo;滅在旦夕&rdo;。
主戰主撫,雙方各不相讓。
在此期間,姚啟聖對施琅多方掣肘。施琅原擇定農曆四五月間進軍臺灣,因為這時正行南風,對清軍水師出擊有利,過了六月,遭遇颶風機率大為增加,出師不利。出身行伍、擔任福建軍事首領已久的姚啟聖,不會不懂這一常識,但他蓄意挑起南風進軍有利還是北風進軍有利之爭,從五月初七至十六日,爭執不休,還藉故阻撓施琅出征,以至拖到六月,差點貽誤軍機。
施琅明白姚啟聖的用意,斷然越過頂頭上司,直接上書康熙帝,堅持自己的對臺用兵主張,索性將姚啟聖掣肘之事挑明,要求皇上&ldo;獨任臣以軍事,令督撫二臣催載糧餉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