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渡海攻取澎湖、臺灣,全靠水師。但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卻呈上《三難六不可疏》,聲稱鄭軍澎湖守將劉國軒智勇雙全,銳不可當,臺灣難以攻取。康熙帝看罷大失所望,怒不可遏道:&ldo;我仗他有本事,委之重任,而他卻畏服賊將,不成說話。&rdo;
康熙帝於是知道,靠萬正色這號人物是不可能攻取臺灣的,便有了起用施琅之意。但康熙帝對施琅尚存疑慮:施琅之子施齊(即世澤)被鄭軍俘獲後,在鄭經手下擔任軍職,據說後來被鄭經殺害,不知到底是否屬實;再說,施琅在京賦閒十多年,其才幹如何已經很難說了。在此之前,福建總督姚啟聖對施琅海戰才能、子侄全家七十三口被鄭氏殺害等情況,作過詳細調查,因而多次力薦施琅出任水師提督,並願以全家百餘條性命作擔保。
康熙帝高度關注的施齊被殺事件頗為複雜。施琅到京擔任內大臣後,長子施齊也隨侍在京。康熙十年(1671年),他回福建晉江衙口老家完婚。兩年後爆發&ldo;三藩之亂&rdo;,鄭軍乘機反攻大陸,攻佔漳州、泉州等地,施齊被鄭軍俘獲。然而,鄭經不僅不殺施齊,反而給予重用,授他為女宿鎮之職。後來,由於風傳施琅將復出擔任水師提督,施齊被鄭經解除兵權。康熙十六年(1677年),施齊叛鄭歸清,被授予副將,奉康親王傑書之命,跟隨提督段應舉守衛海澄。鄭軍圍攻海澄,城池陷落,施齊再次被鄭軍抓獲成為俘虜。但鄭經仍沒有對他下毒手,再度委以重任,命他擔任監提督之職。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齊與族兄施亥密謀策劃,試圖擒拿鄭經,將他作為俘虜獻給清軍,但因密謀敗露,施齊、施亥兩家七十三口全部被殺。
姚啟聖洞悉康熙帝幽微之心。身為總督、正一品封疆大吏,舉薦一位水師提督,在皇上面前竟以全家一百多口性命作擔保,足以反觀康熙帝對施琅疑心之重,也足見姚啟聖薦才之心切。
對清王朝來說,用一員水師提督本來就是一樁大事,更何況要用施琅這樣不大託底的水師提督。水師提督若是用準了,就能打敗倚仗水師作支撐的在臺鄭軍;若是用錯了,不僅要打敗仗,而且此人可能與敵狼狽為奸、倒戈一擊,動搖大清基業。八旗軍系陸戰勁旅,天下無敵,但他們不習水戰,見了波濤就頭暈心慌、七顛八倒,海上戰鬥力等於零。能不能起用施琅出任水師提督,康熙帝思慮再三,拿捏不定。為此,他先後四次詢問心腹大臣、內閣大學士李光地。
&ldo;施齊果以內附為海上殺耶?&rdo;康熙帝問李光地。海上,指佔據臺灣海島的鄭經集團。
李光地知道康熙帝尚存疑慮,答道:&ldo;施琅既來,琅海上所畏也,恐我朝用之,故彼用其子,以生我疑,不用其父耳!&rdo;他看了看皇上,接著又道,&ldo;施齊後得來降,復為海上所得,知其必不能一心,故殺之。&rdo;這番話,對鄭經起初為何讓施齊當官、後來又為何將他殺掉,作出了很有說服力的解釋。
&ldo;施琅果有什麼本事?&rdo;康熙帝又問。
李光地答:&ldo;琅自幼在行間,經歷得多,又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亦知得詳細,海賊甚畏之。&rdo;
康熙帝頻頻點頭,認為李光地說得有理,便問道:&ldo;汝胸中有相識人可任為將者否?&rdo;又說:&ldo;就汝所見,有可信任者,何妨說來。&rdo;
康熙帝關注者是施琅,李光地解說的也是施琅,但此時康熙帝話鋒一轉,卻要李光地為他推薦一員水師將領,而並不直截了當詢問施琅是否可擔當這一重任,這讓李光地一下沉重起來。
李光地矜持再三,答道:&ldo;此事非小,容臣思想數日後,斟酌妥即復旨。&rdo;
過了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