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德國軍隊在波蘭取得的全勝,迫使西方同盟國‐‐大約從一九三九年九月中開始‐‐重新考慮它們的整個作戰計劃,並確定不同的作戰目標。顯然它們現在不得不看到德軍即將對西線發動進攻,而一切都取決於它們是否能夠使用當時現有的手段來擊敗進攻。並且也有理由假設,德國在發起進攻時會再次破壞比利時的中立,很可能也會破壞荷蘭的中立。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說服這兩個國家立即與同盟國結成軍事同盟。然而,儘管同盟國再三請求‐‐最後幾乎以最後通牒的形式提出‐‐荷蘭和比利時卻都拒絕更改它們公開宣佈過的獨立和中立政策。這兩個國家都不準備接受同盟國的軍事合作,除非德軍真的入侵它們的領土。比利時人相信如果他們受到侵犯。他們能夠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堅守在比利時東部沿馬斯河和艾伯特運河構築的現代防禦工事,以便使同盟國還來得及增援。基於上述事實,希特勒宣稱他是被迫發起一場對西方的預防性戰爭,其實,這只不過是他在宣傳上慣用的謊言。
盟軍最高統帥甘末林將軍是制定盟軍作戰計劃的最高負責人。他仍擺脫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某些舊思想,他認為德軍非常可能會再次使用一支強大的右翼部隊穿過比利時北部和中部進攻,以便至少能進佔在加來海峽沿岸和伊爾松之間的法比領土。看來同盟國的軍事統帥們並沒有認真考慮到,如果德軍不照他們所預期的那樣去做,而相反地突破法軍在馬斯河上的陣地,並包圍已進入比利時的盟軍,那時他們該採取何種步驟。
這種災難性的疏忽最為令人吃驚,這是因為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英國的一些軍事作家〔例如,利德爾&iddot;哈特上尉〕早已提請人們注意德軍穿過阿登山區進攻的可能性。法軍最高統帥部似乎故意誇大了使用大部隊在阿登山區實施進攻的困難,而抹殺了這種可能性。現在,盟軍最高統帥部討論了三種防禦方案。一種方案是,盟軍主力應在斯凱爾特河後面佔領陣地、並在那裡掘凝固守,持久防禦,同時,還可派遣一些部隊去增援根特運河一帶的比軍。第二個方案,也可派遣機動部隊〔包括法英兩軍在內〕到艾伯特運河去增援比軍在那裡的防禦,並防止敵軍進一步深入比利時領土。最後一個方案是中央防線的防禦,即北起安特衛普、中間經過瓦弗和那慕爾、延伸到紀韋附近的馬斯河上。實施第二個方案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比利時人本身的態度。如果他們足夠地明智,在德軍實際進攻之前就要求同盟國的援助,無疑這個方案還有某些成功的希望。然而,考慮到比利時政府的固執態度,同盟國的軍事統帥們所能認真考慮的只有另外兩案。
一九三九年十月,德國將立即發起進攻的跡象越加明顯,比利時的軍事首領開始重新集結部隊,這時法國總參謀部再次採納了&ldo;埃計劃&rdo;。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東北戰線總司令喬治將軍向下屬各集團軍頒發了適當的命令〔第七號命令〕。透過佔領斯凱爾特河中游地區,盟軍可能得到以下一些好處:比軍在盟軍增援下能將德軍牽制在本國領土內;德軍將無法接近比利時沿加來海峽的各個港口;英國的防空設施可向縱深延伸;最後,法國北部的法軍預備隊也能得到充分的掩護。有利於這份計劃的另一因素是,該計劃可在二十四小時內付諸實施。而主要的不利條件是盟軍必須堅守一條很長的戰線,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這個第一份防禦計劃曾受到法軍最高統帥部的激烈批評。首先,它要求不經一戰就放棄比利時的大片領土,這必然會對比軍計程車氣產生十分嚴重的影響。其次,要避開德軍強大右翼的進攻分明也是很困難的。在後來幾週中,出於上述考慮又起草了第二份計劃,通常稱作&ldo;代爾計劃&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