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2/3 頁)
集權的重新形成。
在這次改革中,透過國營企業體制&ldo;集中力量辦大事&rdo;的特徵也已然呈現。
以鹽鐵為例,在政府投資的驅動下,漢代鹽鐵產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據當代史家陳直等人的研究,漢初從事冶鐵業的人員起碼在五萬人以上,每處鐵官則平均多達一千人,在官營之前,國內最大的私營鐵器商的人員規模亦不過如此。56時人已經非常清晰地意識到,由政府投資的國營事業在規模化生產上比私人企業大很多,《鹽鐵論》記載:&ldo;政府把工匠召集起來開展生產,要錢有錢,要器具有器具。如果讓私人來經營,難免格局不大,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現在由政府統管鹽鐵事務,統一用途,平衡價格,官員們設立制度,工匠們各盡其職,自然就能生產出上好的商品來。&rdo;57在經濟思想史上,這是第一段論述規模化生產優勢的文字。
因為有了規模化的經營,西漢的冶鐵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和推廣,比如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和煉鋼技術,在西漢初年還沒有普及,但官營冶鐵後卻得到了迅速推廣,工藝也更為成熟。在當時的世界,漢人的鐵器製造技術是最為高超的,遠非周邊少數民族可以相比,《漢書》記載,匈奴與漢軍作戰,需要用五人才能抵擋一個漢軍,主要的原因正是前者的鐵製兵器比較落後。58漢武帝之所以能夠開疆拓土,無往不利,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變法的負面效應及爭論
武帝變法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也是顯著的。
自實體產業及流通被國家專控之後,&ldo;文景之治&rdo;所形成的民間經濟大繁榮的格局被徹底扼殺,漢朝再難出現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記載的那種大商巨賈,商品經濟從此趨於衰竭。
算緡令及告緡令的實行,更是導致了兩個後果:第一,社會財富被強迫&ldo;清零&rdo;,中產階層集體破產,工商動力喪失;第二,更嚴重的是,政府在這場運動中幾近&ldo;無賴&rdo;,對民間毫無契約精神,實質是政府信用的一次嚴重透支,從而造成社會財富觀唸的空前激盪,民眾的儲蓄和投資意識從此銳減,據《史記・平準書》記載:&ldo;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產業。&rdo;‐‐&ldo;民眾有好看的衣服馬上就穿,好吃的馬上吃掉,不再願意儲蓄投資。&rdo;其歷史性後果耐人尋味。
而國營事業在&ldo;辦大事&rdo;的同時,也體現出了與生俱來的劣質效率。各地鐵官監造出來的民用鐵器質量低劣,而且非常昂貴,還強令民眾購買,導致怨聲載道。
在知識界,武帝的改革遇到了眾多反對者,其中最為激烈的,包括當世最著名的兩個知識分子‐‐大儒董仲舒和《史記》作者司馬遷。董仲舒是漢代儒學的奠基人物,他明確地反對國營化政策,認為應該使&ldo;鹽鐵皆歸於民&rdo;,他還提出享受政府俸祿的官員和貴族應該退出商界,不應該與民爭利。59司馬遷的經濟觀點與董仲舒近似,相對的,他對商人階層給予了更多的同情和認可,稱那些大商人是&ldo;當世千里之中,賢人所以富者&rdo;,有不少史家甚至認定《平準書》和《貨殖列傳》實際上是司馬遷為了反對官營工商業政策而寫的兩篇專題論文。
從變法的長期執行效果看,到後期確乎出現了重大的政策後遺症。
因國營化政策而增加的財政收入,大多用於國防軍備,平民階層因此而得到的實惠少之又少,這再一次證明,在國家主義的政策之下,國強易得,民富難求。到武帝晚年,出現了&ldo;天下困弊,盜賊群起&rdo;的景象。公元前89年,68歲的漢武帝頒布《輪臺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