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清穿之胤祚(21)(第1/1 頁)
這世間亂象並沒有隨著皇帝進攻明鄭政權、統一臺灣,又一次彰顯大清國威而消失,反而關於妖孽的流言四起,進一步從偏遠地區隨著商人的流動傳向全國各地。
越向著京城而來,越是權貴雲集,也更多心懷鬼胎,唯恐鬼神索命,不想死的人。
當世間出現一種以人理無法解釋的奇幻現象,人們便會訴諸於神佛。
草菅人命的貪官汙吏,害怕索命的陰差,做下錯事的大婦,生怕惡事敗露,惹來複仇的冤魂。
檀香菸塵自隱秘處悄然飄出,輕輕的籠罩四野,宗教出山了。
即使大清政權在幾年間國力迅猛增長,但這僅能穩固大清百姓心中銘記清朝這個統轄、生長的祖國印象,並不能湮滅民間四起的禍亂因緣。
面對未知的恐懼,底層百姓像沒頭的蒼蠅一般,四處鑽營、求生。
一時間,寺院道觀興起。
寧遠大師留在各地駐守的僧侶在遵皇帝詔令得以暗中配合的當地政府官員的幫助下,迅速調查流言禍患因由,及時處理妖孽鬼怪,安撫惶惶民心,鎮守一地妖邪妄行。
雖有白蓮教借妖孽鬼語,假神仙之言,掀起動盪,意圖以反清復明之名,攪動人心中的恐懼,破壞當下的和平。
但道教分支甚多,政權上的敵人,自有政權上清王朝處理,教派間的糾紛便由道教大宗師龍虎山天師府接管。
自從前朝明代,道教放棄一系列自主權益和嚴密的派系聯絡,勢力已大不如前,絲毫看不出曾經在東漢、魏晉時,攪弄風雲,斬龍脈,斷氣運,開亂世紛爭,爭教國合一,登基稱帝的氣魄。
適逢亂局,被儒道和釋道排擠到邊緣的道教終於找到了渺茫的出口。
天師府雖與清王朝關係並不如藏傳佛教親密,但面對從未有過的敵人,眾道士也選擇堅守心中道義。
道法自然,道為本心,當分辨善惡,當驅邪庇弱,各地道館紛紛參與進當地組織的鋤奸引渡工作之中。
那些妖孽鬼怪,神仙鬼差的訊息,隨著一封封緊急嚴密的信件被康熙皇帝和寧遠大師以兩條不同的渠道收入囊中。
皇帝總攬,寧遠大師總領,其他民間提供幫助的組織也完備的匯總於寧遠大師手中。
這樣一系列舉措之下,四處作亂的妖孽被清查,層出不窮的鬼怪在出世的極短時間內便被觀察控制。
若到如此,也還算不負大國威嚴,行動迅速。
但不知是何緣由,那些被官兵與兩教修行之人清理過的地方,竟又出現了怪異事件。
無休無止一般,似乎虛空之中存在一面不知名的門戶,引領那些妖鬼神魔渡入凡塵。
在民間神話鬼怪故事紛紛扭曲變形登臨現世的當下,一則來自山東淄博關於狐鬼的誌異故事進入第二次前往鎮海寺領悟自然、與靈物溝通的胤祚耳中。
山東?淄博?狐鬼?誌異?
在夕月進入胤祚的人生之前,那些曾經的體驗生活中,有一則與這條訊息相關度極高的典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在他曾經得到的關於這個世界的簡略梗概中,康熙皇帝統治生涯長達六十年,卻並未出現有關神鬼亂象的描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想到剛剛降生時就戛然間斷了聯絡音信的空間系統炫靈,和體積急速縮小到只放的下早存在其中物件的隨身空間,那股蛛絲般敏銳顫動的危機感緊密細緻的纏繞在心頭,久久不去。
另一邊,全國範圍搜查縣誌中有關狐鬼記事的官吏,也於附近百姓口中得知,洪山鎮蒲家莊有一個屢試不第、:()綜影視之配角正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