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2/3 頁)
隨著俄國社會矛盾的日益發展,託爾斯泰的思想逐漸轉移到了農民的立場上來,並最後和貴族階級決裂。《懺悔錄》就是他這一時期思想的反映。1881年,託爾斯泰遷居到了莫斯科。這以後,他參加法庭審判,調查平民區,走犯人監獄、法庭、教會,加深了對俄國社會矛盾的認識。後來他自動放棄了伯爵的頭銜,拒絕當陪審官,並按農民的方式來生活。他身穿粗布衣服,腳穿樹皮鞋,每天早起劈柴擔水,開始實踐他的平民思想。有一次,託爾斯泰沿鐵路徒步旅行,在一個三等候車室被一位坐在車上的老太太認作了普通人,她支使託翁為她到候車室取回一個提包,並付給託翁一枚銅板作為小費。當有人告訴那位太太,這位流浪漢打扮的人乃是大名鼎鼎的託爾斯泰時,太太明白自己做下了蠢事,急忙懇請託翁原諒,並要求收回那一枚銅板。託翁回答她:&ldo;您幹嘛這麼激動?您又沒做壞事。……這個銅板是我掙來的,我得收下。&rdo;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完成了自己第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復活》。《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喜劇大師莫里哀
莫里哀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建立者,歐洲最傑出的喜劇家之一,在歐洲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里哀原名若望‐巴蒂斯特&iddot;波克蘭,莫里哀是他的藝名。他生於巴黎一個具有&ldo;王室侍從&rdo;身份的宮廷室內陳設商家庭,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貴族教育。莫里哀童年時代常隨外祖父觀看民間戲劇的演出。上中學時,他學習了拉丁文。傳說他曾聽過唯物主義哲學家伽桑狄講學,人們以此解釋他的喜劇中的自由思想。
長大後,父親要他學法律,繼承他的商業,莫里哀卻只想以戲劇為終生事業。1643年,他向父親宣稱放棄&ldo;王室侍從&rdo;的世襲權利,和一些青年戲劇愛好者一起組織了&ldo;光耀劇團&rdo;。劇團慘澹經營,莫里哀還曾因負債而被指控入獄。後來,他不顧當時蔑視演戲的社會風氣和家庭的反對,毅然與夥伴們一起離家出走。1645‐1658年,他們走遍法國。在此過程中,莫里哀長期深入生活,加深了對法國社會的觀察和理解,也磨練了他戲劇藝術的才華。由於他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編寫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響的喜劇。最後,莫里哀作為劇團的領導人重返巴黎,在盧佛宮演出他在外省編寫的《多情的醫生》,非常成功,路易十四因此要&ldo;光耀劇團&rdo;留在巴黎。此後,他一直在巴黎進行創作演出。
莫里哀生活在資產階級勃興、封建統治日趨衰亡的文藝復興時期。他同情勞動人民,筆鋒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貴族,坑蒙拐騙的僧侶,無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學的&ldo;才子&rdo;,還有靠剝削起家而力圖&ldo;風雅&rdo;的資產者,利慾薰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貸者。他從各個側面勾畫出了剝削階級的醜惡形象。他筆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諷者的僕人、佃戶、工匠,這些人總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對方當場現形,讓剝削者在觀眾的哭聲中受到批判。
莫里哀共留下33部劇作和8首詩。《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學堂》、《太太學堂》、《達爾杜弗》(又名《騙子》)、《堂璜》、《憤世嫉俗》、《吝嗇鬼》等,都是廣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佳作。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