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2/3 頁)
鄭和的下西洋一定有著更為重要的目的。
至於上文所持的炫耀武威的說法,也有人提出質疑。因為事實上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直不把對外擴張作為重點,他曾經將周邊的十五國定為不徵國,其中的大部分就是在&ldo;西洋&rdo;地區,而且他還一直告誡子孫切不可輕啟邊釁,因小隙而構大禍。深得乃父要旨的朱棣也一直秉承朱元璋的意思從來沒有過耀兵異域或者侵吞他國的跡象,而且每當臣下有對外用兵之議時,他也經常加以訓斥。因此,難以想像在對外關係上一向防止窮兵黷武傾向的明成祖會派鄭和對所謂&ldo;不徵之國&rdo;去炫耀武力。而且如果真的要耀兵,為什麼不向鄰近的朝鮮、日本,而要捨近求遠,跑到西洋去呢?另外,在鄭和出使過程中的三次用兵,也都是純屬自衛反擊,毫無主動用兵的意思。
江蘇太倉鄭和紀念館
關於下西洋的目的,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認為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由於明朝初年朱元璋實行海禁政策,給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國家對外貿易受到損害,因此明成祖即位的時候,國家財政面臨困難,因此企圖向南洋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國家收入,同時透過這樣的活動,國家又想壟斷外貿權利。因此鄭和下西洋純粹是一項為了促進國內經濟發展而實行的對外貿易行為。
可是,也有學者對這樣的觀點加以反駁。他們認為,明朝直到隆慶以前的整整兩百多年間,一直十分嚴格地執行著海禁政策,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明政府是不可能同時進行大規模的海外貿易的。相反,朱元璋父子都認為,天朝物產殷富,無所不有,因此不需要外國的貨物,當然也不需要與外國進行貿易。而且,明政府與外國的貿易往往是遵循著&ldo;厚往薄來&rdo;的宗旨,他們建立起了所謂的朝貢貿易體系,貿易目的中政治需要永遠是第一位的。這就能夠使我們理解為什麼鄭和船隊每到一處,總是先&ldo;開讀賞賜&rdo;,然後才和當地人貿易。還有人從當時明朝的內外處境來分析,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謀求內外穩定。從當時的國內的&ldo;靖難之役&rdo;,國內經濟蕭條情形來看,明成祖即位之初,由於經過了三年,人心不穩,因此朱棣急需要恢復國內生產。而要恢復生產,首先就要穩定邊疆,鄭和下西洋就擔當了這樣的使命。據史料記載,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把當時橫行的海寇陳祖義擒獻朝廷。永樂七年,他又擒獲了錫蘭王亞烈苦奈兒,獻給朝廷。透過鄭和下西洋,永樂時期的明朝帝國無論是國內還是周邊鄰國都大大獲益。倭寇活動大為減少,流民大量歸來,東南海疆比較清靜,商旅往來安全,從而保障了東南一壁的內外安全,促進了東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