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一日,陽明在洞中靜坐,幾個朋友來訪,還沒到山門,就看見他的僕人前來迎接。眾人驚愕不已,都以為王陽明快得道昇仙了。
陽明在會稽山留下很多詩作,比如&ldo;池邊一坐即三日,忽見巖頭碧樹紅&rdo;、&ldo;江鷗意到忽飛去,野老情深只自留&rdo;他一度想就這麼神超形越,世外悠悠隔人間了。然而,就在他準備揮刀斬斷一切俗念,了卻塵緣,魂歸自然的剎那,一個念頭驀地在腦海中閃現:我能捨棄一切,但我終究無法捨棄親人。
王陽明畢竟是讀孔孟之書長大的,深知天倫不可違。而且,即使在遠離廟堂的山水之間,依然有&ldo;夜擁蒼崖臥丹洞,山中亦自有王公&rdo;的詩句,可見其終究不忘&ldo;王公&rdo;。
這種矛盾的心態可以解釋心學為什麼被人看做是儒家和道家的結合。很多人把儒和道簡單理解為入世和出世是片面的,孔子就有&ldo;道不行,乘桴浮於海&rdo;的感慨,道家也不是簡單地跑到山裡躲起來你就修道了。
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一句: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追求一種自然而然的心態,不妄為。叔本華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因為每個人都長期處於欲求不滿,目標不能實現的糾結中,這就需要時刻調整心態。老子肯定追求目標,但同時強調行動不要刻意,做作,心態要自然,學會主動放棄不可能改變的事物。心學中權變的智慧正來源於此。
其實,陶淵明的一句詩很好地註解了道家思想,那就是:結廬在人境。結廬在山野的未必是修道之人,人境才是重點。
第二年,王陽明移居西湖,心情漸好,復思用世。他聽說虎跑寺有一個僧人閉關三年,不語不視,覺得不可思議,便登門拜訪。
和尚果然泥塑一般,巋然不動。陽明想測試一下他,大喝道:&ldo;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rdo;和尚被嚇得跳了起來,睜開眼睛同他交談起來。陽明問他家裡情況,和尚說還有一個老母在。陽明又問了一個刁鑽的問題:&ldo;想念母親嗎?&rdo;和尚愣了愣,道:&ldo;無法不想。&rdo;
王陽明笑了,給他講了一番&ldo;愛親本性&rdo;的道理,聽得和尚眼淚嘩嘩地淌,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劇變,哭著謝過陽明,收拾行李回家去了。
41
陽明也回到北京,銷了假繼續當他的刑部主事。
不久,機會來了。已經小有名氣的王陽明被派到山東去主持鄉試。
齊魯之地,聖人之鄉,又是選拔人才的工作,王陽明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了。
於是,當年的山東考生們集體抓狂了。因為當他們拿到試卷時,發現第一題的題目是&ldo;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rdo;。
這句話是孔子他老人家說,意思是:大臣嘛,用道義侍奉君主,行不通就辭職。
放在明朝,這句話是很犯忌的。因為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春秋,諸侯割據,禮崩樂壞,周天子根本沒人鳥,八佾舞於庭成了家常便飯,僭禮之事隨處可見。那麼ok,諸侯都不遵循人臣之禮了,底下的貴族還有對其死諫到底的必要嗎?
到了戰國,形勢更是每況愈下,孟子同學憤怒了,罵罵咧咧道: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由此可見,儒家的原教旨是反對愚忠的,歸納起來就是: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因此,朱元璋反感孟子,派人刪節《孟子》一書就顯得天經地義了‐‐&ldo;民貴君輕&rdo;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