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武曌(九)太后稱制(第3/4 頁)
複雜的人性因素,讓人感嘆不已。
原來,自從武則天曆經波折回宮,併成功登上皇后之位後,其家族成員,也跟著沾了光,福澤紛紛恩及到了武家人。
早年便寡居的同母姐姐武順,眼見著妹妹武則天,在宮中地位尊崇,便時常帶著自己的女兒賀蘭氏入宮,與武則天聊聊家長裡短,以增進姐妹間的感情。
此時的武則天,全身心地投入到爭奪皇權的艱難道路之中,將大部分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瞭如何在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中,站穩腳跟,謀取更大的權力。正因如此,對於後宮之事的管控,她難免稍有鬆懈。
這武順母女二人,皆生得花容月貌,可謂是美貌加持。她們頻繁出入宮廷,在與李治的接觸中,憑藉著出眾的容貌和迷人的風情,一來二去,就成功吸引了李治的目光,最終全都被李治納入了後宮。
後來,在李治封禪泰山的前後那段時間,母女倆竟接連離奇去世,這在當時的宮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無可厚非,在眾多人的眼中,這筆賬應該記在武則天的頭上。
畢竟,她們的得寵,無疑危及到了武則天在宮中的地位和手中的權力。對於武則天而言,只有將這潛在的威脅徹底清除,才能讓她在充滿危機的宮廷鬥爭中感到安心,才能確保她為權力拼搏的道路上不再有這樣的絆腳石。
這種殘酷的權力爭鬥,不僅揭示了宮廷生活的黑暗與無情,也讓人對武則天為了維護自身地位,所採取的極端手段感到震驚和唏噓。
值得一提的是,當武則天開始接觸到皇權後,就像開啟了潘多拉魔盒一樣,無法再停止下來。她的野心越來越大,慾望也越來越強烈,對權力的渴望讓她不擇手段。
她不僅將自己的情敵,視為眼中釘,還把政治對手,視為必須剷除的敵人。更可怕的是,連自己的親人,也成為了她追逐權力道路上的犧牲品。親情、友情和愛情,對於她來說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只有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李賢遭遇命運的波折之後,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李顯,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立為了新的太子。李顯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肩負起了眾人期待的目光和沉重的責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公元 683 年末,歲月的車輪無情地轉動,56 歲的李治在病榻上,結束了他波瀾起伏的一生。這位曾經在政治舞臺上,留下諸多印記的帝王,最終還是抵不過時光的侵蝕和疾病的折磨。
在李治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留下了臨終遺詔。遺詔明確規定,由太子李顯繼承皇帝之位,承擔起治理國家的重任。然而,考慮到李顯初登皇位,經驗尚淺,對於軍國大事中那些複雜棘手、難以裁決的問題,遺詔特別指明,應由武則天來做出最終的決定。
這一遺詔的頒佈,既體現了李治對李顯的期望和信任,希望他能在皇位上逐漸成長,有所作為。同時也反映出李治對武則天政治才能的認可,相信她能夠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大事提供有力的支援和正確的決策。
但這一安排,也無疑為日後武則天進一步掌握權力、干預朝政埋下了伏筆,使得唐朝的政治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李治的遺詔,無疑是他在這世間,留下的最後一抹濃重的痕跡,也是他一生最後一次以獨特的方式,給武則天助力。
要知道,他並未如同常規帝王那般,為新皇帝精心安排一套,能夠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輔佐班子。恰恰相反,他直接給新皇帝,設定了一個難以抗衡的大 boss 。
在那遺詔之中所蘊含的內容,宛如一把無堅不摧的尚方寶劍,穩穩地落入了武則天的手中。這不僅成為了她能夠堂而皇之干涉皇權的充足理由,更是為她的行為,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藉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