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武曌(九)太后稱制(第2/4 頁)
其三,李治膝下尚有幾個子嗣,可供選擇,他們皆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傳承製度中,子承父業乃是天經地義之事。這些子嗣們經過了宮廷的教育和培養,具備了一定的政治素養和能力,完全有能力繼承大統,將王朝的統治延續下去。
仔細分析這些反對的理由,確實非常充分和有說服力。李治聽完之後,也覺得有些道理,於是他決定放棄禪位給武則天的念頭。
然而,這件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因為它最終還是透過武則天事先安排好的眼線,傳進了她的耳中。
此刻的武則天內心的想法,愈發複雜深沉,其對皇權的覬覦心理,無疑變得更為強烈。這種強烈的慾望,並非憑空而生,而是在長期的政治鬥爭,與權力角逐中逐漸滋長。
就拿宰相制度來說,武則天對其,可謂是恨之入骨。從之前那轟動一時的廢王立武事件,到後來激烈的廢后風波,再到此次驚心動魄的禪位風波,每一次重大的政治變動,宰相們總是站出來,如同難以逾越的障礙,給武則天的政治謀劃,設阻添堵。
,!
在廢王立武時,宰相們以傳統的禮教和倫理為依據,堅決反對武則天的意圖,使得武則天的計劃遭遇重重困難。而在廢后風波中,宰相們更是聯合起來,試圖維護王皇后的地位,讓武則天的權力擴張之路,充滿荊棘。
面對如此困境,武則天開始精心部署,削弱相權的策略。她獨具慧眼,培養了一批青年文人學士。這些文人學士,表面上是在從事編書立著的文化工作,但其背後卻隱藏著武則天深遠的政治意圖。
武則天暗地裡積極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她不斷鼓勵這些文人積極參政議政,從而巧妙地分割宰相的權力。而這些被武則天寄予厚望的文人,統稱為“北門學士”。他們在武則天的支援下,逐漸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為武則天的權力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李弘離世後,那段風雲變幻的時光裡,武則天和李治的第二個兒子李賢,很快便被李治委以新太子的重任。
李賢在擔當太子期間,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與魅力。他不僅以其睿智和果敢,深得李治的信任,而且因其公正賢明,禮賢下士而贏得了大臣們的真心擁戴。
曾有三次,李治放心地將監國的重大職責,交付於他,而李賢也不負所托,在監國期間,處理政務井井有條,展現出卓越的領導能力和政治智慧。
然而,李賢威望的與日俱增,以及政治能力的迅速成長,卻讓他的母親武則天內心深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武則天深知,李賢若順利繼位,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或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索性,武則天心一橫,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她精心謀劃,設下了一個複雜的局。透過一系列暗中操作,硬是給李賢安插了一個謀反的罪名。
在公元 680 年,這一莫須有的罪名,使得李賢被無情地廢為庶人。他的命運,自此急轉直下,不久之後,便被流放至偏遠的巴州。在那荒涼之地,李賢的處境愈發艱難,最終在各種壓力和逼迫之下,含冤自盡,結束了他原本充滿希望的一生。
回顧這段歷史,令人不禁為李賢的悲慘遭遇扼腕嘆息,也對宮廷權力鬥爭的殘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因為武則天對李賢如此絕情,這讓人們不禁開始懷疑他們之間是否真的存在母子之情。於是,後世便出現了一種說法,李賢並非武則天親生,而是她的姐姐韓國夫人武順,與唐高宗李治的孩子。
這個說法,雖然沒有確鑿的歷史證據,但卻給這段歷史,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如果這種猜測成立,那麼武則天對待李賢的冷酷無情,似乎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釋。然而,無論真相如何,這段歷史都充滿了權力鬥爭,親情糾葛以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