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3 頁)
在吳煦的上述思想指導下,1860年5月,上海的&ldo;借師&rdo;活動達到高潮。這個&ldo;高潮&rdo;主要是兩種因素決定的:一是英法聯軍特別是法國遠徵部隊順利地到達吳淞集結,二是太平軍進軍神速,威脅上海。於是並不代表清廷旨意的經過與江督何桂清、蘇撫徐有壬、浙撫王有齡策劃的上海官紳們的所謂&ldo;官方&rdo;,頻繁地請求英法保護。請看下面幾例。
其一,5月23日,署上海道吳煦和上海縣知縣劉郇膏以地方長官名義去英法領事館向英領密迪樂、法領愛棠緊急乞援。就在這一天,王有齡連發兩函向吳煦呼救,請代向英法借師:&ldo;餘無可乞之師,為今之計,救急良方莫如尊議借夷一法。前已迭次為言,未能定策。……請閣下再與彼族相商,陳說利害,苟能保住蘇、常,則彼族亦通商便利。況急人之難,無俟邀請。&rdo;這等於要吳煦向英法示意,可以為所欲為地干涉中國內政。王甚至還表示:在&ldo;借師&rdo;這,件事上,&ldo;雖罵名亦所不顧&rdo;。
其二,5月25日,上海士紳派代表向英法領事乞援,請英法軍&ldo;助防上海城&rdo;。同日,何桂清、徐有壬、王有齡聯名飛札吳煦:&ldo;迅即面致各商,速請大英、大佛欽差即刻整隊前往蘇、常,代為攻剿&rdo;。公札之外,王有齡還私下給函吳煦說:&ldo;現在惟有請夷兵速來,或到蘇,或到杭均可。事平之後,弟當任其咎。&rdo;也是在同一天,從蘇來滬的布政使薛煥剛到新閘,即連致兩信給吳煦,要他一定要辦好&ldo;夷人助順&rdo;之事。第二天即5月26日,從杭州趕回上海的楊坊,急忙去英法領事館接洽,向該兩國領事保證:由他負責&ldo;協防&rdo;所需要的經費。這顯然是王有齡的授意。
這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活動,果然奏效。就在楊坊保證供給&ldo;協防&rdo;的當天,上海貼出了由英國公使卜魯斯、法國公使布林布隆署名的佈告,宣稱:
&ldo;上海為各國通商口岸,本城華商與各國僑商有極廣泛的關係。如果上海成為內戰的舞臺,則商業定將嚴重損害。&rdo;
以保護商務為藉口,作為英法聯軍&ldo;防守&rdo;上海的理由。事實確是如此。就在這一天,吳煦給浙撫王有齡的信說到:&ldo;商之夷人,允為保護,上海城鄉均令夷兵幫同防堵&rdo;。這樣,從1860年5月26日開始,英法軍隊開始在上海城鄉佈防。&ldo;借師助剿&rdo;在上海地區與清廷中樞的旨意相違背地公開進行著。
不僅如此,吳煦在給王有齡的這封信中,還談到更大的&ldo;借師助剿&rdo;計劃說:&ldo;必須以戰艦為攻金陵,並以(洋軍)水陸兵由內河前往蘇州一帶。然此事甚大,夷人願否尚不可知,而上憲誰人擔當,茫無頭緒。&rdo;也就是說,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沿海買辦官紳的&ldo;借師助剿&rdo;,急需有一位督撫一級的&ldo;上憲&rdo;出面,與清廷中樞力爭辦成此事。上海的&ldo;夷兵協防&rdo;固須清廷首肯,向內地發展尤要得清廷中樞的同意。這實際上是要向當時尚與英法對峙的清王朝施加壓力。
吳煦心目中的&ldo;上憲&rdo;基本上不外乎下述四人:江督管夷務欽差大臣何桂清、蘇撫徐有壬、浙撫王有齡和巡撫銜的江蘇藩司薛煥。何栓清職銜最高,但他也認為自己的責任最重而意存猶豫。他在5月間致吳煦信中還說:&ldo;弟所處之境,為千古未有之事&rdo;。但到6月2日蘇州失守,6月5日吳煦派上海捕盜局火輪船去瀏河接何桂清來滬,情況發生驟變:他完全